•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 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专版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8 12 12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近忧通缩 远虑通胀?物价来年如何变化事关未来债市走势
    本周释放资金220亿元
    中石油将发200亿元中期票据
    “08苏交通”债12月15日上市
    物价加速俯冲 政策仍需快跑
    一致的预期
    降息潮又将涌起 建议沽空英镑
    市场回稳 欧元攀至一个月高位
    人民币中间价继续小幅上行
    防通缩需要更加扩张的货币政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近忧通缩 远虑通胀?物价来年如何变化事关未来债市走势
    2008年12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秦媛娜
      

      ⊙本报记者 秦媛娜

      

      周三周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PPI和CPI同比增速大幅回落,令市场感到意外,通缩压力成为毫无争议的判断,这也成为利好债市的重要因素。

      不过,往远了看,有谨慎者认为,通缩或许只是短阶段现象。在经济刺激方案起效之后,不排除通胀在半年或一年后继续抬头的可能,这成为债市在明年一季度之后走势再度陷入不确定性的一个原因。

      也有持反对意见者相信,即便物价数据会反复、明年会在降至零增速以下之后重新反弹,但是低物价、低利率的环境短期内不会改变,债市长期仍有阶段性机会。

      通缩压力明显

      11月份2%的PPI增速和2.4%的CPI增速已经分别创下了31个月和22个月的新低,这两项数据给债市带来了即刻的利好影响,上证国债指数连续两日创出收盘新高。

      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称,预计2009年CPI和PPI的涨幅将分别为-0.2%和-7%。“假如以物价负增长作为通缩与否的标志的话,通缩出现的时间将比我们此前的预期早半年”。

      有不少机构都将明年物价增速的预测调为负值,显示不小的通缩压力。多数投资者认为,对于债券市场来说,这种利好因素带来的上涨动力至少会持续到明年一季度。

      

      担忧半年后通胀抬头

      但是到了一季度之后,情况如何变化就有了未知和分歧。虽然通缩还是眼下最热的话题,谈通胀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但基于对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分析,还是有人表达了对半年后通胀抬头的担忧。

      两位城商行的资金部门负责人均表示,中央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此大的力度,很可能会对促进经济的增长产生实际效果,届时经济增长、通胀压力重起并非空穴来风。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交易员也认为,现在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很难说会不会又矫枉过正,使通缩快速结束并进入通胀。“半年之后的情况,的确很难讲。”还有人认为,上一轮通胀压力的治理本身就是不彻底的,外部经济的衰退客观上起了很大作用,未来为刺激经济投入大量流动性,很可能再次成为通胀抬头的原因。

      本周二,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张韬也表示,受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在未来6-12个月可能会重新出现通胀压力。

      

      通胀之辩

      对于上述担忧,有部分分析人士并不表示认同。

      “所谓通胀,关键看是怎么定义的?”一位基金经理说,如果明年物价增速降至负值,之后又因为各种技术和基本面的原因而出现反弹,回到零以上,这种反弹,就不能定义为通胀抬头。他认为,明年物价走势会有反复和波折,但是定性为通胀可能并不妥。

      国信证券分析师皮敏也指出,通胀的形成源于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虽然经济刺激方案会投入大量流动性,但是目前资金面的宽裕只存在于金融体系,实体经济部门事实上并不富裕。也就是说,在货币追逐商品这一环节,链条断掉,“需求不存在,怎么会有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