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 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专版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8 12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金融·证券
    保监会向直管国有险企下达“限薪令”
    建行获准在伦敦设立子银行
    中行拟授信林德集团
    在华企业50亿元
    马蔚华:共度“寒冬”银行和企业要相依偎
    瑞再:经济衰退
    将导致保险“涨价”
    上海旅责险启动统保工作
    进出口银行:加强
    支持扩大内外需
    德泰中国基金昨在沪成立
    工行:三项举措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寒冬”已至 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紧”字当头
    交行拟完善并购贷款服务机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寒冬”已至 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紧”字当头
    2008年12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石贝贝
      ⊙本报记者 石贝贝

      

      裁员传闻、一度难以资金拆借、理财业务纠纷、母行盈利下滑带来的冲击…… 在华外资法人行似乎正面临着一个较中资行更为寒冷的“冬季”。

      

      成本“紧缩”

      广告、营销费用的削减,似乎成为外资法人行缩减成本的首选方式。“现在,广告费用削减最多的就是外资行和汽车公司。有些外资行原来在机场投放了很多广告,费用一年都能上千万。而现在,好几家到现在都还没继约,估计这笔广告费砍掉一半、或全部都有可能。”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缩减成本还可能是裁减员工。迄今为止,花旗、汇丰、渣打等在海外市场均传出了裁员消息,而在内地市场上则尚未有裁员的正式消息传出。一位中资银行人士表示,在内地较为活跃的外资法人银行中有3家已经相继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有些裁员比例可能是5%。

      而某外资银行的一位资深人士表示:“首先应该是转岗,有些岗位不再需要原来那么多人手,银行首先考虑的会是把他们转移到其他岗位,而不是裁掉。只有当转岗行不通的时候,才有可能考虑裁员。”

      

      业务“收紧”

      央行上海总部近期发布的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外资行在业务层面的“收紧”。11月份,在沪外资行存款减少35.6亿元,同比多减148.9亿元;贷款减少28亿元,同比多减158.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分别减少16.1亿元和12.2亿元;外汇贷款减少7.9亿美元,同比多减14.6亿美元。

      一家外资法人银行上海支行行长认为:“外资行存贷款双降反应的是上海市外资行的整体情况。”他进一步表示,今年春节时间早于往年,客户年底资金回笼对此也有一定影响。

      “客户被国外的消息吓怕了,一些金融机构说倒就倒了,客户也担心万一我们哪家也突然倒闭了。因而,很多(客户)都开始把原来在外资行的存款转移到中资行。”上述外资行资深人士感叹道,“在企业业务方面,随着经济下滑,我们对出口企业的贷款增速也下降。对于目前以息差收入为主的银行来说,我们去吸收存款的动力也不足,这会提高我们的成本。”

      而对于因外资行理财产品亏损而致使存款“搬家”至中资行的说法,上述外资行资深人士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亏损的多是挂钩海外市场的产品,这些产品现在问都没人问。许多客户都转向了保本型的产品,这部分吸纳来的存款量还是很高。”

      

      “过冬要靠拼资金成本和特色”

      事实上,外资行在内地的“寒冬”已引起监管层面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一些政策信号也逐步传递出来。

      11月,在外资法人行在国内银行间市场难以拆入资金之后不久,央行曾明确表示要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分运用TAF(短期招标工具)等工具,对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而随后,本报记者也从外资法人行获悉,它们近期有望在内地或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目前正在与监管进行细节沟通(详见本报12月3日《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债有望启动》)。而随后作为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成果之一,在华外资法人银行被允许为其客户或自身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债券。而此前,在华外资行仅被允许进行自有账户交易。

      “未来还是主要比拼资金成本和银行优势服务。”某外资法人银行企业银行部一位人士表示,“但是,外资行资金来源中过度依赖市场拆借,成本本身就比较高,在盈利缩小、甚至赚不回来时,我们也只有少贷一些。而且,就整体外资法人银行而言,客户将来可能会对各家的优势服务有更清晰地辨别,比如财富管理、还是贸易融资、还是现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