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市场,对经济增长数据跌落的悲观与恐慌在进一步增加,但政策面刺激的力度与广度也在不断增强,两者在行情中形成相互抵对效应。因此,“不涨大盘,涨个股”的行情仍在延续。
两大预期明确 行情左右摇摆
当前,市场两大预期是明确的。一是,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各项经济与公司盈利增长数据将与现在的季节一样进入“严寒”时期。由于各项刺激政策在微观经济中产生实效需有3-6个月的滞后期,并且,各项刺激措施几个月之后到底能取得怎样的成效与数据回报还有待于观察。11月份工业增加值、进出口等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正在加速下滑,各主要领先指标创下近14年来最低,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正在叠加和加剧。为此,各主要专业机构已经将第4季度GDP增速下调至6%以下,并在进一步调低有政策刺激下的09年经济增长预期。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几个月里,“冰冷的数据”将会考验所有投资者的信心与智慧。二是,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气概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刺激经济增长与稳定股市发展。最新公布的“金融30条”表明,股市好坏终于在政策层面上被提升到关系内需经济兴衰的高度。显然,后续一系列稳定股市发展的实质性举措仍可值得期待,目前行情还不会出现经济工作会议开完就“见光死”的现象。实际上,在内生性增长预期消失后,政策作为将是明年行情能否有超预期表现的重要因素所在。反映在股市行情中,以上两大预期具有相互对冲的作用,因此,在春节之前年报等利空信息的真空期与利多政策密集释放期内,A股仍将会保持大盘迟缓有余活力不足,个股激越表现 且趋于分化的行情格局,摈弃大盘“啃”个股已成为市场主要的盈利模式。
流动性是明年行情主要驱动力
《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金融30条)发布后,行情依然萎靡不振,这除了市场对现阶段经济数据感到恐慌,也担忧“大小非”年终集中套现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市场可能忽视了其中对将来行情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核心内容。《意见》要求:“以高于GDP 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 至4 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 年货币供应总量的目标,争取09 年M2 增长17%左右”、“必要时启动应对预案,包括特别流动性支持、剥离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对银行负债业务进行担保等。”这意味着政府正在想方设法把资金尽快赶出银行,明年的M2 增长将要达到相当于去年上半年社会流动性泛滥时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针对银行惜贷款和企业慎贷的现象,政府已经做好准备为最后可能出现的坏账“埋单”。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银行和企业的心理包袱,也意味着明年将是一个货币大释放的年度。
另一方面,目前的实体经济与房地产正处于紧缩时期,产业资本已开始出现外溢现象;货币信贷的高度放松又将促使金融资本进入大释放时期。目前的问题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这么丰富的资本将投向哪儿?相比正处于下降周期中的实体领域和房地产市场,已经或者正在结束下降周期、估值十分便宜的股票市场无疑是吸引流动性的重要领域,而“流动性推动”将是2009年行情的主要驱动力。并且,稳定股市政策加上“流动性推动”已经成为明年行情或有超预期表现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可以预期的是,或许明年经济与公司盈利预期仍很悲观,或许“大小非”压力仍然比较大,但随着新增流动性在个股行情中四处堆砌,整个市场的能量“水位”要显著好于今年,相应的行情实际表现或要明显好于目前市场普遍存在的悲观看法。
以操作个性超越市场共性
目前,在个股行情演绎的三条路径中,随政策概念波动的个股行情正逐渐衰弱,年报素材对个股行情的催化力度正在不断增强,虽然市场对今年年报素材的期望值不高,但以中小板次新股为主的局部性个股行情仍是存在的。更主要的是,对个股行情更具刺激性,也更有行情深度与广度的收购兼并在政策层面已得到明确支持,在企业层面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相应的许多公司股票行情也已经“春江水暖鸭先知”地骚动起来,这意味着后一阶段大盘走势或许仍会继续平淡,但个股行情不会寂寞。从具体操作的实务角度看,现阶段这种“摁着大盘啃个股”盘势是一种典型的“闷声发财”行情,只要大盘能涨10%,超过半数的个股就能有30%以上的涨幅。这种“闷声发财”行情的另外一大好处是:指数维持在低水平,它不会给予管理层“股市涨得很好,可恢复新股IPO”的感觉;不会给予大小非“股市涨得太高了,可加大减持力度”的错觉;不会给予悲观谨慎机构“估值水平太高”的幻觉。同时,大盘越是横向运动,就越有个股行情施展的氛围,低价绩差股的题材性与概念炒作行情的蔓延,也有助于整体市场打破增长预期丧失后的估值束缚。
在经历了今年“要命行情”之后,许多投资者在期待明年是否会有“救命行情。无论从股市的经济背景来看,还是从市场自身情况来看,明年即使有”救命行情“也只会体现在由外生性增长驱动的个股行情中,很难体现在大盘走势上。相应的,投资者能否“闷声发财”行情起死回生,还得具体考量投资者能否以操作个性来超越市场整体的共性。目前投资者已经感觉到的“个股行情活跃,操作难度实在大”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可能成为市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