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阐述,资本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这在以往是罕见的。1994年以来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道,除了偶尔几次蜻蜓点水地提到过资本市场之外,大多只字未提。而且,所提到的几乎都是对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要求,从未有“要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提法。例如,1997年的一句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直接融资市场”,1999年两句并一句,即“增加直接融资比重,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2004年说的是“要着眼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眼点也只在于“资本”或“资源配置”上。
可以说,正是“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的迫切需要,才凸显出了资本市场这块“短板”的重要性。统计显示,去年A股市场有120只新股首发,IPO融资额创出4470亿元的历史新高,当年包括再融资在内的股市筹资额达7791.56亿元。而今年以来,A股市场IPO速度明显放缓,前三季度IPO融资1034.38亿元,同比骤降65.33%,同期有103家公司实施增发,再融资1773.97亿元,同样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短板”更被截短了一大截。在“稳定健康发展”这个最基本的状态大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不提“提高”也不提“完善”,而只讲“要保持”,笔者解读,这里的弦外之音是,在信心不稳的条件下,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稳才是第一位的。稳不下来就一切免谈,稳下来才可能有效地拥有一切。对此,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发布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三十条提出的“稳定股票市场运行,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一切的情况无不表明,资本市场并非只是因为直接融资功能不健全而成为整体经济的“短板”,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市场定位不当、资源配置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投资者失去信心。问题集中在大小非、大小限,根子则在发行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主要是为国企服务,这个倾向性现在还未根本变化。千方百计把老百姓的钱从银行储蓄那里搬出来,却又不讲回报,这让投资者怎么可能有信心?所以,拔苗助长式的过度的“大力发展”虽然似乎曾经十分轻而易举地把证券化率一度推到了超越了GDP的水平,但是,来得快的必然去得也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如果只是体现在“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那似乎就同有些人所说的“制度救市”或“以治代救”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但是,一落实到“增强投资者信心”,就大不相同了。既然资本市场的“短板”,主要也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在于“投资者信心”,那么,要点也就理所当然的主要不仅在于“治”,而且更是在于“救”。“治”的是资本市场积重难返的问题,救的则是“比黄金还贵重”的信心。
其实,“救市”与“治市”,原本就不是对立关系,将两者对立起来,非常形而上学。就拿平准基金来说,天天把“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和“以维护投资者利益为重中之重”挂在嘴上,却连一个尚未出头的平准基金也推三阻四甚至横加反对,这究竟算是维护市场化还是反对市场化呢?平准基金其实也是资本市场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之一。设立平准基金,对于这个虽然时常处于大起大落但目前却跌得比发生了次贷危机的美国华尔街还惨的中国股市来说,既是救市,同时也是治市。平准基金投入多少资金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让投资者感受到政府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和诚意,从而对这个市场恢复和增强信心,这才是最主要的。
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大小非问题,并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推进金融创新,同样也不仅是为了救市,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治市。因为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来,不仅是目前对投资者信心影响极大的心结,更有可能是动摇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前景的制度之殇。制度弊端的纠错和根治,既是抚平投资者心头创痛的救市之举,对于整个资本市场更是不可或缺的制度建设,不啃这根硬骨头,算什么治市?
资本市场的信心问题,不仅由于关系到直接融资功能而且更由于直接影响到居民财产性收入而成为内需水桶最主要的漏水缺口之一,如果处理得不好,资本市场的不稳定也将有可能发展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的导火索。就此而言,这是比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内涵更为丰富和外延更为广阔的“短板”。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短”则思变,乃当务之急。如果错把安于现状当“很稳定”,“因噎废食”当成津津乐道的“无为而治”,那就绝不只是误将“短板”当成了“中板”、“长板”的概念性错乱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也许还不敢奢望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马上就变成“中板”、“长板”,但无论如何,唯有治市与救市双管齐下,才是理性和明智的“短板”补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