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12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思想锥心坦白难”
    《跌荡一百年》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万亿美元大崩盘》
    《谁在收藏中国》
    十八年风雨征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亚财政”何以能从古延续至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思想锥心坦白难”
    2008年12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沈飞昊 ⊙胡飞雪
    8

      《三十年三十人》是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十周年庆而推出的一套丛书,经济改革卷以访谈形式采访了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的15名毕业生,他们如今都是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有些人还深入到了决策层内部。思想社会卷访谈了另15名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回顾阐述了中国人文学科三十年来的发展变迁,及其对国人思想的启迪和对社会的启蒙作用。

      ——看10位经济学者如何评判中国改革30年

      《中国改革30年》

      张维迎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胡飞雪

      

      这本汇集了当今国内享有盛名的10位经济学家演讲的《中国改革30年》,思想价值巨大,对读者认识国情很有启示作用。聂绀弩曾有诗云:“文章信口开河易,思想锥心坦白难”,在笔者看来,这本集子中至少隐含了80%的真知灼见。

      比如,吴敬琏先生的学问堪称“与秒俱进”,他总是站在思想的前沿、时代的潮头。当许多人还搞不清什么是市场经济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思考“坏的市场经济”和“好的市场经济”,并且严词抨击“权贵资本主义”,大声呼吁发展“好的市场经济”。经济学界近来有一种新的共识,说经济学不能有宏观、微观之分,笔者深有同感。读吴先生宏论,可以发现,近年来,他不仅读万卷书,更是行万里路,走南闯北,深入真实世界,观察经济细节。他在美国惊奇地发现,iphone不但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且是由深圳发货、直接寄达顾客的,因此由小及大由微观及宏观,感叹“由于体制上的缺陷太多,交易成本太高,甚至由于行政部门运用行政权力设置障碍,使这些很有希望的技术发明胎死腹中。”

      茅于轼先生持论向有国际视野,他比较全世界的富国和穷国的观察点是,当今富国都是讲人权、平等、自由的社会,以商品交换为主要资源配置的方式;而穷国基本上平等不够,自由不够,人权不够。中国现在处在富国和穷国的中间,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林毅夫先生对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很有道理:“休克疗法”忽略了制度扭曲的内生性,因而未能认识到“休克疗法”的三项内容(价格自由化、私有化、政府维持财政平衡和微观稳定)是不能同时实现的。但是,他以俄罗斯“休克疗法”的不成功来反证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却未必在逻辑上和事实上讲得通。笔者以为,或许周其仁先生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分析更为清醒:“当下各种社会经济矛盾错综复杂。20年的改革实践当然不是没有教训,主要教训就是渐进的改革方略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有把问题往后拖的一面。拖来拖去,老问题解决不了,新问题又出来了,社会矛盾显得非常复杂。要走过这段困难的路,需要加快核心经济部门的改革。如果不加快改,市场调节和行政权力调节混合在一起,权力寻租像败血症一样在体制里蔓延,中国经济就可能遭遇大麻烦。”经济学家一直有社会经济医生的别誉,不管怎么说,周先生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医生。

      林毅夫教授还说,中国、越南的转型比较成功,得益于推行了一种渐进式、双轨制、“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型方式,但钱颖一教授的说法显然与此大相径庭。钱说:“在今后10年里,中国能大体建成基于法治的市场和有效率而不腐败的政府,那么,中国就真的转型成功了”。在钱教授看来,转型成功的标志内容之一就是法治,那么,中国现在为什么没有走上法治的正道呢?陈志武先生的高见是,一个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法治水平就差。任何行业只要有太多的国有经济介入,那个行业就难有平等竞争,也难有法治。道理很简单,国有企业后面的股东是国家,国家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可以随意修改法律法规、可以根据其意愿解释法律和各种政策的机构。所以,有这样一个掌握绝对特权的股东在背后,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就没法与国企平等竞争。钱颖一、陈志武的诊断也是一针见血。

      樊纲先生的研究成果也不支持中国转型成功说,樊纲的说法是:“政府的行政成本对最近这些年的经济产生了负的影响。什么意思?这两年政府收入提高了,政府行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提高,政府作为一个‘负担’的负作用在增长。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行政改革。”“在我看来,我们中国的改革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即使在经济体制的领域,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改,仍然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效率,仍然可以通过制度的改革去改变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来消除各种各样的扭曲,使我们经济增长的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

      关于中国政府财政收入过多,陈志武先生也有比较分析:“据财政部介绍,2007年在这三项(指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财政开支)上的总开支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为全年GDP的2.4%,分到13亿人身上,人均461元(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一年收入的3%)。而在没有国有经济的美国,去年在同样三项上的开支约为1.5万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为美国GDP的11.5%,分到3亿美国人身上,人均5000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美国人年收入的六分之一)。不管按绝对数字算,还是按相对数字算,美国政府回馈给老百姓的医疗和社会保障都远高于中国,尽管美国是一个十足的私有经济。”

      张维迎教授对收入分配的五个“悖论”的分析很能启人思考,一是有关GDP的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论有三,一是人均GDP水平越高的地区,平均收入的差距反而越低,人均增长率高的地区,收入分配的差距反倒比较小,而收入增长率比较低的地区,收入分配的差距则较大。二是国有经济规模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平均而言,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地区,收入差距越大。三是政府支出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政府花钱占GDP比重越高的地方,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四是利润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结论有三,利润占GDP比重越高的地方,人均收入越高,收入增长的速度也越快,奇怪的是,平均而言,利润在GDP总量当中比重越高的地方,收入差距反倒越小,而利润占GDP比重越低的地方,基尼系数越大。五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平均而言,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收入差距反倒越低,而不是越大。以上五个悖论,很有内涵。

      以笔者之见,或许张教授那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颇见功力,文章说:“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三个重要约束:权力结构约束、意识形态约束和知识约束。这三个约束对改革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以为,权力结构约束和意识形态约束一里一表,而知识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其必然的衍生品。怎么讲?知识本来可以跨越国界,为全人类使用,但由于权力约束和意识形态约束的顽强存在,阻碍了普世的先进知识在国内的传播和使用。

      张维迎还有句话:“学者与政客不同。真正的学者只说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政客是说别人喜欢听的或‘政治上正确’的话。”诚哉斯言,怎么看都不像是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

      ■延伸阅读

      《三十年三十人之指点江山》(经济改革卷)

      编者 喻建欢,汤铎铎

      《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扬文字》(思想社会卷)

      编者    唐磊

      中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