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上市,似乎永远是资本市场常盛不衰的经典主题。借壳上市,也给向来就不平静的资本市场增添了更多变数。
估值大幅缩水之苦
资源类企业在2008年遭遇了最大的尴尬。人算不如天算,全球资源价格的大跌,使得他们借壳上市的心愿大打折扣。其中闹得最为沸沸扬扬的,莫过于滨地钾肥和陕西炼石。拟借壳吉林制药上市的滨地钾肥,其待注钾盐矿权增值惊人,5年之间狂增560倍。而拟借壳*ST申龙的陕西炼石,就在3个月前,该公司一笔37.5%的股权经历三次才卖出5600万元,但3个月后,这笔股权注入上市公司时,竟然不可思议地变成了4.725亿元,估值在短短3个月内暴增7.4倍。
在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就职的一位审计师告诉记者,在进行资产评估时,评估师的主观性的确是影响评估结果的一个因素,但只要严格按照评估程序进行,差别就不会太大。正因为如此,上述天价评估难免遭到市场的质疑。
2008年11月,持续了4个月的滨地钾肥借壳事宜曲终人散。
12月,ST雄震决定由控股子公司置入鑫盛矿业60%的股权,股权评估值为3040.19万元,确认转让价3040万元。事实上,该部分股权今年2月ST雄震曾打算置入上市公司,当时作价不超过4200万元。仅10个月不到,这项资产已缩水逾1000万元。
也许,资源类企业的股东们更加怀念2007年的商品牛市吧,当时的股票只要沾上矿业概念,便可一飞冲天。
事实上,除资源类的公司外,另一大热门板块——券商,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
9月,ST长运重大资产出售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西南证券的议案获得股东大会全票通过。不过,与交易双方最初的协议相比,西南证券资产评估价由原先的66亿元减为42.6亿元,缩水35%。
从前述滨地钾肥和陕西炼石的案例,我们或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轰轰烈烈引来各界关注的,经常会以失败流产告终;而那些不声不响的借壳行动,成功的几率则要高出许多。或许,这些拟借壳的公司需要反省,自己为何没有把各个细节都处理好,导致经不住众人拿着放大镜的质疑和推敲。
房地产企业掀起借壳上市潮
房地产业可谓负债率极高的一个行业,同时对资金的渴求又非常巨大。在资金日益紧缩的2008年,上市融资成为房地产企业筹资过冬的关键步骤。仿佛迈过这道“门槛”,命悬一线的企业便可浴火重生。
2008年7月16日,耗时9个月后成功借壳SST新智的华丽家族复牌,但在公司“华丽转身”的当日,公司股票却遭遇狂泻,最大跌幅一度达到51.56%。
2008年8月28日,华远地产借壳ST幸福复牌。但任志强当天在一篇名为“幸福花开”的博客中却写道:“重组之初正是股市高涨、一片欢歌笑语之时,但重组完成的背景则是股市暴跌的反差,股市大约跌掉了60%的市值,因此重组的成功也并不会给股民带来更多的喜悦。”
然而,低迷的股价表现未能阻挡房地产商借壳上市的脚步。在2008年12月,便已有ST国药、中科合臣、ST耀华等上市公司宣布正在和房地产企业商讨借壳事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近30家房地产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资产置换方式借壳上市。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企业在2008年掀起借壳上市浪潮,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无关系。首先,股市经过不断持续下跌,打了几折的股价大大降低了房地产企业的借壳成本;其次,房地产行业洗牌基本结束。在抽紧银根的宏观调控中,大量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关门歇业甚至破产倒闭,能够屹立不倒的基本是“真英雄”了。这些屹立不倒的房地产企业在走出资金紧张的局面后,便重新筹划起借壳上市的发展问题;第三,经过宏观调控洗礼后,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意识到上市能够更好地解决资金问题,从而打破现在的被动局面。
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案例中,还有一个颇为值得注意的是,12月初,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房地产资产借壳ST天桥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这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首次将旗下资产登陆A股,其意义不言而喻。
谁来救赎“濒危”的壳资源
事实上,借壳上市对于借壳方和被借壳方而言,都是件好事。一般来讲,被借壳方往往是“濒危”企业,如果不引入有实力的重组方,可能将遭遇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噩梦。
12月,业绩下滑、全年预亏的安源股份迎来大股东的“搭救”,江西矿业集团拟通过定向增发和资产置换的方式,借道安源股份实现整体上市。
同样,问题连连的ST张铜也获得了啥钢集团的救赎,该集团旗下的淮钢特钢股权将注入上市公司,恢复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大股东都愿意让出壳资源。记者获悉,江苏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为自己年纪渐长、行业不景气等缘故,萌生了出让上市公司的心思。但是,2008年来的市场大跌,使得该公司股价已经降至地板。当多家企业与之接触表达借壳意向时,他却以卖不出价钱为由婉拒。如此看来,拟借壳方不仅要考虑自己能否捡到便宜货,还要考虑对方的心理价位。
不过,近日,这家公司已经停牌宣布债务重组。该实际控制人能否卖出个好价钱,恐怕需要等到2009年才能有眉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