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年终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8 12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产业资本“围攻”之下 股市价值底线尽显
    大跌或是虚惊一场
    短线企稳反弹可期
    产业资本战略增持
    有利于市场稳定
    莫让“大小非”遮望眼
    政策驱动效果递减 局部热点依旧活络
    今日视频·在线
    将迎来喘息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莫让“大小非”遮望眼
    2008年12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姜韧

      

      应该是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但市场信心却往往相逆,“贪婪之后更贪婪,恐惧之后更恐惧”。去年一切利空信息皆被看多者以流动性过剩这一利好要素所掩饰,而现在一切利多信息又被看空者以“大小非”压力和经济下滑因素所遮盖,但这些判断都忽略了货币政策一剑定乾坤的作用。

      先论“大小非”压力。去年岁末“大小非”是估值问题,A股71倍市盈率属于“两防”宏观调控政策重点遏制的资产价格泡沫范畴,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步限制资金流动性;而当今年“大小非”限售股逐步解禁之际,一方面是流通股票供应量在逐步增加,另一方面却是流入A股的资金随着银根收紧而衰减,此刻“大小非”压力由于资金流动性缺乏变得难以承受之重,因此今年A股的下跌趋势几乎是无抵抗的,这也导致A股2009年最悲观的预测居然在2008年被提前实现。

      而现在“大小非”压力正随着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出台而得到疏解。首先,随着诸多央企和汇金公司的增持,事实上锁定了“大小非”的绝对份额。以2009年为例,虽然解禁“大小非”限售股数量高于2008年,但套现欲望较强的“小非”限售股比例极小,且“大非”限售股又集中在若干央企手中,因此真实兑现压力反而远较2008年为轻。其次,央行持续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令股市的流动性逐步开始充沛。而且海外金融海啸实际并没有改变境内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本质,只是改变了人们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一旦市场信心开始复苏,则流动性过剩甚至通胀都有可能重燃。因此目前在A股估值的历史谷底区域,撇除类似海通证券这样的非系统性现象,过度忧心“大小非”压力实则有些庸人自扰。

      若深入审视“大小非”问题,症结在于创始股东和高管股东的责任问题。投资者付出溢价购买股票,购买的并不仅仅是有形资产,更包含对于创始股东或高管股东的经营能力折现后的无形资产。当年纳斯达克市场崩溃,撇除估值泡沫之外,创始股东的大规模套现也是诱发市场恐慌的原因。而且部分创始股东为了能够高价套现,在套现前往往拼命做高业绩降低估值,而套现后业绩即开始出现衰退。A股市场也有案例可循,历史上曾有过职工内部股现象。而现在亦有个别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透过杀鸡取卵方式做高业绩,或包装题材配合“大小非”套现的迹象隐现。从长远计,这些现象才是“大小非”问题关键症结之所在。

      至于担忧经济下滑的因素,可以借鉴“刻舟求剑”的寓言。若一味拘泥滞后的经济数据,那试问去年岁末以及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非常之好,但A股为何却已率先下跌?这折射出资产价格对于从紧趋势中的货币政策敏感度更高,而实体经济则略显滞后。同理,现在宽松趋势中的货币政策正向市场输入流动性,A股的复苏也会提前于实体经济。若执意等待经济数据止跌回稳迹象明朗后再入市,届时A股可能已处于阶段性估值高地,后知后觉无疑又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