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们担忧物价日益高企;而9月份之后,我们发现,最应该担心的是如何更好地保住工作。
上半年,一天一个价的楼市让人生畏,而房贷的严控也引人关注;但步入下半年的另一极之后,我们发现事情发生了变化。
还是上半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迈着强劲的升值步伐,但12月以来,贬值一度成为人民币的基调。
⊙本报记者 涂艳 金苹苹
大事件: 通胀VS通缩
2008年,连卖青菜的大伯都知道在跟顾客讨价还价的时候用“通货膨胀”来反驳,因为通货膨胀意味着物价上涨,虽然11月CPI数据显示它已经连续7个月出现下滑,但是前三季度CPI涨幅仍达7%,关于是否由通胀转入通缩的争议仍在继续。
由于CPI大致反应了居民物价消费水平,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如果投资收益率低于通胀水平则意味着他的资产在缩水,于是寻找能和通胀率匹配的投资品种成为今年前三季度的主题。
以上半年为例,很多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都难以达到6%,而这与上半年我国CPI平均水平7.9%的水平还相差甚远。加之上半年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能变相向企业输送流动性的银信合作产品——信贷资产类产品红极一时,并连续几个月占据了银行发行产品的80%以上。
除此之外,去年以来的一波商品牛市也为当时的投资者点亮了一把跑赢通胀的明灯。黄金、农产品甚至红酒都成为金融机构挂钩的重要标的,包括中外资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掀起了一轮挂钩农产品的理财产品的高潮。工商银行、中海信托、中粮集团也联合在7月初推出了一款红酒期权产品,据说该产品可以达到化8%的年化高收益而被“内部消化”。这些本报都在《挂钩农产品 抵御通胀寻找金手指》、《挂钩农产品类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运作“解密”》、《红酒投资,跑赢CPI的新选择》等报道当中予以深入剖析。
此外,借助信托公司力量募集资金也成为不少企业在银根紧缩时的对策,房地产信托今年的热销就是很好的例子。数据显示,光截至9月底,今年房地产信托累计发行95个,发行规模达到243.3亿元。
而进入9月,我国开始进入降息通道,这其中的直接动因也是下半年CPI数据的持续回落。关于中国是否进入通缩时期的讨论每天都在继续,而多数学者则认为明年上半年阶段性通缩的可能性较大。但是,随着降息的持续和融资成本的普降,各类投资工具收益率也相应下滑,虽然CPI短期内不再高不可及,但是寻找下一类投资利器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
大事件: “二毛”QDII
QDII净值跌入2毛区间,或许可以排上今年投资惨剧的前三甲。虽然银行系和基金系QDII都不到两周岁,但是已经让领养了这个孩子的“家长”大伤元气。
2007年5月和9月,工行的投资港股的境外理财产品和南方基金全球精选成为QDII的先行者。随之而来的便是QDII产品在国内的大举扩张,而就在今年,因为投资QDII亏损几百万元的案例不胜枚举。
3月份,东亚银行投资海外市场的“利财通”浮亏过70%和民生银行QDII亏损过半遭清盘的事件轰动一时,原来为了分享海外市场投资收益的产品竟然成为使大堤溃于一旦的“蚁穴”。而本报在随后也收到投资者关于购买了某外资行QDII挂钩海外股票市场的产品发生亏损过半的投诉,至今,银行系QDII产品仍因亏损过度而羞于见人。
进入11月份,包括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在内多家银行爆出其产品净值已经跌入3毛甚至2毛的噩耗,而令人惊叹的时,此时仍有个别外资行在发行新QDII产品。随后在一次银监会召集银行的例会当中,关于建议暂时停发该类产品的消息不胫而走。
虽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刚出海不久的QDII不幸触礁,但是以外资行为首的QDII产品设计问题也引发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重视。晦涩难懂、结构复杂是这些产品的通病,“看了也看不懂,于是趁着行情还不错时买了80万。”这位前来投诉的投资者抱着几分无奈。
但是,也有市场人士为QDII遭市场抛弃而抱不平,毕竟国际环境的剧变是让抱着海外资产配置的投资者失望的直接原因,而多数产品由于期限较长仍未到期,国际环境是否逆转、是否会让QDII咸鱼翻身都还值得期待。或许,QDII在几年后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大事件: 房贷大“变脸”
贷款买房是很多中国人实现安居梦想的捷径,而在2008年,与房奴们息息相关的房贷政策却在最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由紧到松的180度转向。
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一直处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之下,抗通胀、保增长成为主要任务。各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偏紧,房贷利率也一直维持在7%-8%左右。同时,国内房地产市场投机气氛严重,贷款买房进行二手房投资比例趋重。于是,在今年9月27日,央行、银监会共同发布通知要求对第二套房房贷进行严控,即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当然,对于有刚性自住需求的购房者来说,房贷利率、还款方式、首付比例等都是关切自身利益的主要因素。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固定利率房贷再次被多家银行推出以吸引客户。“虽然固定利率要比当时的优惠利率高一些,但是基于对再次加息的推测,当时我们就办了。而没想到的是,到年底竟然连降了五次息,如果明年不调整的话我们的负担将比别人高出很多。”一位年初在招行办理了固定利率房贷的刘女士感叹。
房贷政策的放宽紧接央行降息的脚步,在10月下旬,首套房房贷首付两成、利率最低七折的利好新鲜出台。这是房贷政策转向的开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央行、财政部出台的新政部分概念迷糊难以界定,个别银行细则刚问世即被被叫停,各家商业银行对细则的公布都持谨慎态度,甚至出现“只做不说”、“只办业务不公开广告”的怪现象。
12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二套房贷可以比照首套房优惠执行和二手房转让免征营业税的利好又给了市场一次信号。虽然目前贷款成本已经降至低点,但是对于仍处在观望期的购房者来说,房价下跌或许才是王道。
大事件: 外汇市场巨幅波动
12月1日,这个周一在2008年值得我们记取。
从这一天起,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一直触及跌停!这样的情况,维持了四天。当外汇交易员们回忆这四天,用来形容人民币暴跌的词语依然是“罕见”。
尽管央行在12月4日的入市干预,向市场明确表达了希望维持币值稳定的决心。但是市场上对于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却依然出现了分歧,而很多投资者也希望增加手中的美元配置,来分散风险。
此前的8月,外汇理财市场已经出现“跷跷板”现象——随着美元的大幅上涨,一直被澳元理财产品“压制”的美元产品打了一个“翻身仗”。而此前的市场热门澳元理财产品,也随着其汇率的逆转而出现投资风险。在本报的相关报道中,也指出了澳元投资由于汇率和利率风险的上升而更加适合做长期投资的建议。随后的市场表现也确实证实了这一观点,由于澳联储在此后的经济危机中大幅减息,澳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由于汇兑损失的影响而发生亏损。统计显示,11月份到期的澳元理财产品中,投资者光是汇兑损益就要承受30%左右的亏损。这样即使加上收益,投资者还是普遍要亏20%以上。
汇率变化的影响,除了直接体现在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上,也间接作用到银行开办的外汇保证金交易上。到10月,随着交通银行“满金宝”业务的停止,国内银行全面停止了具有杠杆性质的外汇保证金业务。与外汇实盘交易相比,外汇保证金业务由于具有双向交易机制,且还有放大效应,因此其投资风险可想而知。
其实,不仅仅是个人投资者面临外汇投资的风险。大量的企业在面对剧烈波动的汇率时,也同样一筹莫展,甚至因为想规避汇率风险而遭遇损失。金融海啸的威力,让此前部分投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内企业,损失惨重,折戟海外。
中信泰富此前投资了四份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由于澳元目前的暴跌,损失数百亿港元;碧桂园不久前公告称因掉期合约将最多亏损2.5亿港元;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由于持有相关外汇结构性存款,第三季度两公司汇兑损失巨大,其中中国中铁汇兑损失19.39亿元,中国铁建损失3.2亿元……
追究这些企业亏损的原因,那些场外交易的复杂衍生品成了导致亏损产生的根源。而国内的相关金融衍生品的匮乏,也是导致企业深陷投资泥沼的原因之一,当我们在呼吁企业投资者做好风险控制的同时,也期待在2009年,股指期货、资产证券化、债券市场衍生品等基础产品能够早日出现,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和套保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