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12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逆市扩张,
    明年要做三台艺博会
    郑林:金融海啸下的自我考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郑林:金融海啸下的自我考量
    2008年1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琳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种种对前卫艺术的束缚让郑林的艺术理想暂时搁浅。于是,时代浪潮让他成为下海经商中的一员。1997年他前往海外,在泰国曼谷创办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从那时起,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和商人的思路开始一种全新的艺术之路,为更多的艺术家搭建梦想的平台。

      ⊙本报记者 杨琳

      北京只是通往世界的第一步

      2006年,郑林从曼谷回到国内并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总部迁回北京。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就在国内外成功地举办了约70多场大型展览,其大胆的,具有开创性的展览方式让整个艺术界称道,同时也引领了一场展览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迅速,他在当代艺术范畴内成为颇具学术影响力,并得到了广泛赞赏与承认的人物,连续获得了“2006当代艺术10大风云人物”、“2006年度十大画廊”、“2007年度画廊排行榜第一名”等殊荣。

      成功的代价自然是付出。过去在曼谷,郑林的生活很悠闲,每天都像度假一样。回到北京之后,郑林的生活和工作每天都是围绕展览计划、艺术项目展开,每天都是和众多策展人、评论家交流。时间很紧凑,所以,不到3年的时间,“唐人”就能举办70多场大型个展和群展。每场展览的规模、质量都在艺术界具有先导性和开拓性。郑林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有理想,有目标,是为自己的理想和艺术计划搭建平台,实现通道的过程,再忙都是有价值的。”如今,郑林从当初7-8个人的团队已发展到20个人,而这样的团队已经能够分解郑林越来越巨大的工作压力。

      他说:“北京是我人生和事业进入一个新台阶的重要转折点。这并不是突然之举,而是我酝酿了2、3年的艺术计划,北京只是这项计划的第一步:在中国乃至亚洲为当代艺术建立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和商业平台。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腾飞,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北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全球的一个重要发声地。这一点是曼谷无法做到的。”

      

      香港是走向国际化的窗口

      今年4月,郑林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空间顺利落成。正当大家都在惊叹郑林的扩张能力的时刻,全球金融海啸爆发。郑林这一步到底是商业扩张还是品牌拓展?

      “在香港开设新空间则是我计划中的第2步——从亚洲走向国际,成为国际性的具有影响力的立足于当代艺术领域的学术平台。”他说,香港作为国际性免税港和金融中心,其全球性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地位已经确立,而且香港这一地位和发展方向只会越来越重要。不过,对于已经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来说,在代理艺术家一样、拥有同样的艺术理念和收藏家一样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为了多开空间去销售作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画廊不是联锁店,不需要画廊遍地开花。“关键在于香港是唐人走向国际的重要窗口,或许未来2-3年就可以实现。”

      面对业内对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前途的种种猜测,他说:

      “的确,香港空间的运营成本肯定是我3个空间中最高的。金融海啸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每个领域、每个角落,我当然不可能幸免。不过,唐人当代艺术中心主要推广的是实验性艺术,这些艺术大多都没有进入二级拍卖市场,价格还比较单纯,没有太多的商业炒作。而且,经历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非典'的我们有经历风暴的经验;而且唐人过去的展览也积攒了不少好的作品。除了现金,好的作品也是一种自救的方式。因此,香港、北京和曼谷的空间都会继续运营。”

      

      “唐人”明年方向性调整

      他说:“我的工作一切还是照常运行,不过10月份我们已经开始进行方向性调整。首先,明年的展览计划已经排好,从过去70%实验性展览和30%商业性展览的结构变成明年100%验性展览;其次,展览周期拉长,原来一个月一场展览,明年2个月一场;第三,过去在国内近10本杂志上全面铺开的广告宣传全部撤掉,变成针对性的单项广告宣传,媒体也将选择更为大众的媒体,广告费用将从原来每月8-10万元的开销缩减至1-2万甚至更少;第四,展览画册印刷也减少,而是和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一起商量用更有效的方式去体现艺术家的作品,费用将从每个月10万缩减至1-2万每个月;最后,就是展览本身的运作资金,展览接待和材料费用都将进行必要的缩减。过去每个展览要花到50万至100万,以后估计只要20万-50万。至于,当代艺术美术馆项目和艺术基金项目在目前局势下的确都被延迟。美术馆可能于2009年下半年才开幕,基金的筹集由于政府的审批也将拖后。”

      郑林认为,经济危机其实提前推动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家与艺术机构步入全面合作阶段。只有国际性的艺术机构才能让艺术家进入国际市场。好的画廊才能更加专注于用有限的资金为自己的艺术家服务。这叫控制资源。

      ■艺术家档案

      郑林

      1963年出生,祖籍湖南,毕业于师范大学艺术系。曾经是“85新潮”时期的前卫艺术家。1997年前往海外,在泰国曼谷创办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始从事当代艺术机构从学术到管理运作模式的研究与探索。2006年,在北京组建了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总部,2008年4月在香港成立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