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12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揭开“逸云堂”藏画之谜—— 专访“逸云堂”主蒋家兄弟
    金银奏响时代强音
    玉器市场
    抵御寒风来袭——漫谈玉雕收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揭开“逸云堂”藏画之谜—— 专访“逸云堂”主蒋家兄弟
    2008年1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力 孙国胜 马学东
      蒋蒙华(左)、蒋俊宪(右)
      张大千 青城崔生妇 立轴
      张大千 太乙观泉图
      编者按:在嘉德今年秋拍中推出了“逸云堂”所藏的10件近现代书画作品,总成交额达到了1265.6万元,其中张大千的《太乙观泉图》拍出了616万元的高价。在一场拍卖中一次性能推出张大千7张精品书画,使得大家对“逸云堂”的“身世”感到好奇。由此,本报在拍卖后有幸揭开了“逸云堂”的神秘面纱。采访到了“逸云堂”的两位主人:蒋蒙华和蒋俊宪两兄弟,让大家能一睹这两位台湾近现代书画的重要收藏家。

      ⊙赵力 孙国胜 马学东

      

      蒋家兄弟都是在台湾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富人。他们早期在工厂打工,后来做证券投资起家,1990年兄弟俩将手中的股票全部出手,在台湾股市处于12000点历史高位全身而退,举家移民加拿大,至今在台湾金融界仍被传为佳话。

      台湾经济最蓬勃的时候形成收藏风气

      两位蒋先生是什么时候介入收藏的?为什么选择近现代书画进行收藏?

      蒋俊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蒋家兄弟开始自己的收藏。台湾经济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发展,到80年代是最蓬勃的时候。有了钱以后,大家才会有精神去欣赏艺术。我们从小念的也都是中国文化方面的书,而且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中国近现代书画。因为古代书画在我们成长的年代也看不到。除了故宫博物院以外,其他地方也看不到。好像张大千也说过:“钱是雅根”。你要这种有文雅的活动的话,一定要有钱。我们也一样有一点闲钱才开始收藏。

      在四处碰壁中锻炼眼力

      刚开始是不是也收到很多的赝品?怎么样一步步懂得鉴赏书画的?

      蒋蒙华:开始的时候都不懂。那时候我们台湾能接触到的就是三个画家:张大千、溥心畬(溥儒),黄君壁。市场上张大千的数量是不少,溥心畬的数量也很多,不过假画也特别多。我们开始买的,后来很多人看了都说没有一张是对的。

      你们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买书画作品的?

      蒋俊宪:来源有好几个,画廊、拍卖场、画家本身以及画家办的画展。当时也不知道去哪里找画,就是到画廊东看看、西看看,慢慢的变成一种嗜好,台北的画廊我们几乎都跑遍了。

      画廊里的东西品质参差不齐,慢慢地我们从拍卖册里面看有些东西比我们在画廊看到的要好,要有吸引力。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委托画廊主帮我们去拍一些东西。当然我们因为自己研究不够,眼力不够,我们想借助画廊它的眼力帮我们过滤一下。

      “逸云堂”收藏张大千最重要的一系列“高士图”

      “逸云堂”这个藏号是怎么来的?

      蒋俊宪:收藏书画改善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品质。所以我们想到是不是也弄一个藏号呢?跟蒋蒙华研究,我们既然喜欢享受生活,我们就飘逸如云嘛,就逸云堂吧,就这样子把名字取出来了。举一个很好玩的例子,因为那时候张大千的画比较多。他不是常画高士图嘛,我们想既然飘逸如浮云,高士不是代表我们的性格吗?所以我们收藏了从他早期的、中期的、中晚期的、博彩的高士图。

      所以高士图我们有一个系列,从开始早期的我们就收了一张有两个高士,在一个船上欣赏风景,如此画得很有味道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他早期有第二张类似这样的作品。

      当然张大千中期的画法是最精致的画法,线条非常的体面。到晚期他眼睛不行了嘛,所以中期的提炼的这种画法。因为到中晚期,大概好像眼睛不行了,他就比较多写意一点的,到最后就是博彩,各系列的高士图我们都有。从最早期到最晚期,到博墨多彩,我们也觉得很高兴,这个跟我们的藏号有相当的联系。慢慢的这样子就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了。

      遗憾错过李可染、林风眠等大师作品

      为什么选择张大千来进行系列的收藏?有没有关注其他艺术家?

      蒋俊宪:李可染先生我们很少接触到。为什么?在1988年还是89年,《中国时报》算是台湾很大的报纸,出了一本书,叫做《中国的当代艺术》,里面介绍了包括刘海粟、李可染、吴冠中,黄胄、吴作人等上十个画家。看了那个书以后,我们对李可染先生的画作特别的喜欢,就是找不到东西。因为他真正的好东西我们当时也没有看过,也没有机会看。李可染先生的画册台湾也没有。到93年,台湾艺术博物馆展过李可染的作品,开始才了解,原来李可染先生的画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已经错过可以买的好机会了。

      还有林风眠给我们的印象也很深刻。1990年正好林风眠到台湾展览,那时候也是我们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喜欢他的画。我们也不懂说直接去找林风眠先生,去买他的画。我们那时候也是透过一个画廊帮我们跟林风眠先生讲,我们想买他的几十幅画作,那个画廊后来就开给我们一个很高的价钱,我们就打退堂鼓了。事后我们才晓得其实可以直接找林风眠自己,而且价钱并不是真的那么贵。所以我们一生中错过的最大一次机会就是这次。那次机会,他展了一百幅画作,如果价格不高的话,我们很希望那次一百幅画作把它买来,因为那时候价钱不贵。后来我们去打听了,听说一幅要台币40万左右,可是画廊开给我们的价钱高了两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