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市场供给过剩的压力依然相当大,截至12月下旬云南已经有28家糖厂开榨,广西的糖厂90%以上都已开榨,仅广西日榨能力就达6万吨。而消费方面,一直比较清淡,伴随着价格的下跌,中间商补库意愿也比较弱。从中国糖协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11月末本制糖期全国已累计产糖72.497万吨,较上制糖期同期减少34.493万吨;全国累计销售食糖27.45万吨,较上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减少35.9万吨,累计销糖率仅为37.86%,较上制糖期同期降低30.44%。结合12月的销售情况及新糖的日产量数据,笔者认为,12月底的食糖销售数据也将比较悲观,近期的大幅下跌对其有一定的印证。
根据我国食糖产业季产年销的特性,宏观调控方式一是产区政府实行甘蔗收购价与食糖销售价挂钩;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食糖储备;三是出台食糖指导价和自律价;四是食糖进口由国家计委统筹安排。在食糖连续增产、新榨季开始新糖大量上市、消费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国家本应出台收储计划,减缓食糖的销售压力,然而,市场参与者曾长达数月、不止一次地预测国家出台收储计划,并有多个不同版本,但一直停留在传言的层面,未能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证实。
在目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再看看其他农产品的收储情况。为了防止本年度开始后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下跌损害农民利益,国家强力介入市场进行调控,以保护棉农利益和国内棉花生产,之前国家已经下达两批共计122万吨收储任务。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再次增加收储150万吨2008年度生产的棉花。玉米也启动了第三批收储,今年10月和12月初我国前后两次宣布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各收购500万吨的玉米,加上此次收购的2000万吨,总量将达到3000万吨,约占全年产量的20%左右。而在黑龙江省,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三次收储计划总量共计达71亿公斤、临时存储水稻收购计划共计达50亿吨、政策性大豆收购计划共计达20.3亿公斤;同时,国家明确,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截止期延长到2009年4月末。
在农产品短期迅速下跌、我国面临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国家对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等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稳定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然而,尽管国家已经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食糖储备体系,也曾在调节国内食糖的供销关系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食糖连续大幅下跌,产区现货市场新糖报价多数跌破2800元/吨的情况下,食糖的收储仍然停留在传言层面上,价格下跌也就在所难免了。从国家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尽管目前食糖处于弱势,但是下跌的空间也不是很大,收储将给食糖的价格提供一定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