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
有不少朋友最近屡屡打电话问我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事情。我一再跟他们说,这件事媒体最好不要再张扬了,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但后来看到相关的报道已经出来,还引用了我的话,感觉有必要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当前,国际油价进入下跌通道,从最高点147美元至今已跌破40美元关口。五个多月的时间跌幅如此之深,历史上确实未曾见过。反观我们几年前认定高油价的诸多因素,除需求因素减弱之外,其他似乎并无太大变化,比如欧佩克国家和重要的非欧佩克产油区产量减少,市场更相信石油峰值理论,地缘政治的紧张等等。既然如此,油价的急剧下跌确实给中国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体系提供了机会。
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我没有更确切精准的数字,只能根据公开的数字来观察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设情况。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储罐建设总规模为1620万立方米,相当于1500万吨左右。据一些媒体报道,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毕并全部注满。据说,国家能源局连同我们几家石油公司进口储备油的价格比较低,打了一场漂亮仗。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中国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相当于2400万吨左右。那就意味着二期工程可能正在建设,还没有投入使用。
有关媒体曾在去年援引当时的发改委领导的话说,目前(2007年9月)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在200万至300万吨之间;2010年前计划将增至1200万吨,相当于1个月的进口量;2020年,将增至相当于3个月进口量的水平。才能基本达到国际能源署(IEA)建议标准。依据该标准,其成员国的石油储备应相当于该国90天原油或成品油净进口量。如果上述数字确凿无疑,那就意味着中国已经在今年完成了2010年的石油储备计划,并且成本较低。说我们打了一场漂亮仗,一点都不为过。
时间不等人。当前国际油价比较合适,而新的储备设施还在建,怎么办?有人提供了现成的方案,让民营企业参与到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中来。说实话,这是个好主意。据民营油企的代表中商联石油委统计,中国民营石油批发企业有663家,总储量约为2.3亿吨,总投资为7700亿元。我不太确定2.3亿吨的储量是否准确。如果这个数字准确,那表明民营油企的储量几乎相当于十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工程,这个数字实在是太惊人了。当然也说明,过去几年民营油企的扩张规模太大了,而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必然给民营油企带来很大的困难。
中商联石油委的负责人提供的数字表明,据2008年的初步调查,全国石油民营批发企业已经关门、倒闭了三分之二。而民营石油企业2.3亿吨的总储油量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库存容量仅为几十万吨,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剩余的库存容量都被闲置了,而且每年的维护、管理也需要高昂的费用。所以,此时石油储备管理部门能够给民营油企一些机会,实际上也是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客观上也是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而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口原油的行动则不但不会引起敌视,反而会获得积极反应。因为我们实际上在为提振世界经济作贡献。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储备体系,包括政府储备、机构储备和企业储备。政府有战略储备,也有合作储备,即政府的部分储备设施或储备石油租借给企业进行商业运作;企业储备分为强制储备和商业储备;机构储备则是公共或民间中介组织承担的义务石油储备,由企业共同建立储备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从中国的实情而论,民营油企确实可以作为这一体系的补充力量,特别是作为政府储备的补充力量。
国家的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周期性比较长,而中国民营企业拥有很大的储备空间,而且是现成的。如果能够抓住油价较低的时机,把信誉好、实力强的民营油企纳入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想必能够起到节约时间、双管齐下的作用。待完成储备计划,并且国家石油储备基础设施建成,无非走一个倒库的程序。这其中,民营油企得益,国家储备计划得以完成,说不定还能省下不小的开支,岂不是一举三得?
中国需要不断履行开放国内石油市场的“入世”承诺,如果能把二期工程的部分储备计划交给具有获得进口牌照资格的民营油企,则间接地推动了国内石油市场的开放。这样的企业数量不多,资质也很好,管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建议我们的相关管理部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国家能源安全和市场开放的大局为重,尽早将让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考虑放入日常议程。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