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俄罗斯再度因定价纠纷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和2006年初的“断气”风波如出一辙,俄乌“斗气”再一次击中了欧盟的能源“软肋”,令欧盟如坐针毡。
本月1日,刚从法国手中接过欧盟轮值主席国“帅印”的捷克发表了首份主席国声明,内容就是敦促俄乌两国继续谈判,解决天然气纠纷,以避免影响到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
由于未能在2009年天然气供应价格和过境费用等问题上达成一致,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新年第一天便给乌克兰“断气”。
虽然欧盟最初表示,这是俄乌之间的双边纠纷,摆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但暗地里却捏着一把汗,因为欧盟约四分之一的天然气是从俄罗斯进口的,而其中约80%经由乌克兰输送,也就是说,俄乌“斗气”必然会殃及欧盟的天然气供应。
早在3年前,欧盟就因类似事件尝过“气短”的苦头,眼下又逢严冬时节,欧盟怎能不紧张?
事实证明,欧盟的担心并非多余。匈牙利和波兰等多个欧盟成员国2日均报告:俄罗斯经由乌克兰输送过来的天然气开始减少。
面对俄乌相互指责对方“捣鬼”,尽管不少西方媒体想当然地对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方的可信度提出质疑,暗示俄罗斯又在大打能源牌,给积怨已深的乌克兰一点颜色,但欧盟却对此言行谨慎。
较之俄罗斯,欧盟与亲西方的乌克兰显然关系更铁,对俄罗斯这个最大的近邻则一直保持着戒心。可是,在能源问题上,欧盟却不敢轻易得罪俄罗斯,毕竟俄罗斯仍是欧盟的第一大能源供应国。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相对匮乏,欧盟约一半的能源依赖进口,进口量居世界第一,并且依赖程度还有望进一步加重。在欧盟2007年的能源进口中,俄罗斯占了28.5%。另据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预计,欧盟对俄天然气依赖度2015年将升至三分之一。
正是因为过度依赖能源进口这根“软肋”,欧盟在处理对俄关系时一直难以“硬”起来。虽然2008年欧俄关系一度因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军事冲突陷入低谷,但年底前欧俄关系还是出现了转机。这一转机背后的能源因素不可忽视,因为严重依赖俄能源的德国正是急于与俄修好的主要力量。
为了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以免长期受制于人,欧盟近年来加大了能源供应多元化的步伐,尤其是在2006年初深受俄乌“断气”之苦后。
历经两年努力,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在上月的峰会上最终敲定了欧盟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一揽子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确保未来欧盟能源供应安全。
从能源供应多元化角度来看,欧盟一方面致力于扩大传统能源供应渠道,将目光投向中亚、中东和北非地区,避免过度依赖俄罗斯;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能源供应品种,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力推广生物燃料、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2008年4月,欧盟负责对外关系和欧洲睦邻政策的委员贝妮塔·费雷罗-瓦尔德纳出访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为欧盟赢得了每年至少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供应保证。此外,欧盟还与海湾产油国展开能源对话,寻求加强能源合作,并积极推动阿拉伯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希望这条管道能将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欧盟。
与此同时,根据欧盟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一揽子协议,到2020年,欧盟将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到能源消耗总量的20%,并通过节能等手段将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这样既可以弥补欧盟传统能源资源匮乏的先天性不足,又有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可谓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