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联想收购IBMPC已4年了。近期市场上风传联想集团近日将公布战略组织架构的新调整方案。身为中国企业的观察者,笔者我颇为担忧。但愿不要受国际资本短期操作视点的影响。
联想集团这几年一直是中国公司全球化最成功的代表。可是因为金融危机,一下子大幅度缩小了市场规模,使得复制联想中国成功营销模式的努力遭遇挫折。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联想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1年前的7.8%降到了7.3%。全球第三已是过去时,就是全球第四也岌岌可危。有传言说,杨元庆甚至可能因为业绩不理想而被逼换位。
在挫折中,我却读出了联想的进步。
4年前,在联想集团对外宣布成功收购IBMPC的盛典上,柳传志曾宣称,收购IBMPC,使得联想一下子拥有了PC的品牌、技术、渠道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两年以后的2007年初,联想集团则对外公布了一系列要在全球复制联想在中国成功的双业务模式,并一时把它作为集团全球整合的核心竞争力。2008年底,杨元庆在发布财报时却非常坦诚地说,“无论是新产品的推行、毛利率的把控还是区域战略的执行都不到位。”
在杨元庆的词汇中,已避开了品牌、业务模式、公司治理等等曾经被奉为至宝的东西,而转到产品和成本这些最基本的层面来,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巨大进步。因为以中美商界主流舆论,企业应该为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表现而忙,为股东的利润而忙,不断编制新的概念和口号,而不必去下工夫关注长期见效的产品和成本;说这个进步巨大,是因为这是经营企业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回归,终于回归到消费类电子企业的本真上来了:做好产品并尽最大可能降低价格。
曾几何时,中国商界流行着“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于是,所有公司都想方设法去塑造世界品牌和制定规则。于是我们看到了蒙牛等公司的火箭速度。可是,颠覆蒙牛的或许正是那些过火夸张的宣传,使得这个企业脱离了产品品质这个简单的本真,结果导致了2008年的大溃败。
史蒂夫·乔布斯带领的苹果,新近被《商业周刊》推举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之首。苹果是“酷”的代名词。从时尚的台式、笔记本电脑,到更加时尚的iPhone,苹果产品想象力丰富、视觉美观、使用起来充满乐趣,让那些忙于制定固化标准,躺在品牌上睡大觉得公司吃不消。过去18个月中,苹果已销售了1300多万部iPhone。即使处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中,乔布斯依然痴迷于开发新产品。他知道,只有“小物件”,而不是那些美好的概念和宣传词,才能转动“大世界”。
杨元庆挂帅联想集团消费类电子产品开发一年多,转变了前期销售为主导的思想,转而追随史蒂夫·乔布斯,这无疑抓住了本真。好产品有了,其他一切都会有的。甚至包括很难驾驭的全球供应链。苹果公司正是凭借让人激动不已的好产品,整合全球供应链为他所用。苹果公司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树立了标杆。在经济危机深重的时候,联想集团更应冷静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出路,恪守做好产品这个本真,不要被宏大的视角所欺骗。
那些噬利成性国际资本,短视得很。他们以为4年太长了,可以按照他们的想法和概念来更换联想集团的班子了。千万不要急于做出决定。
1989年9月,索尼宣布斥资32亿美元,此外通过16亿美元贷款,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图文电视公司在全美180个地方的820家电影院。此时哥伦比亚每股市场价格21美元,年初时12美元——可索尼出价每股27美元。疯狂的翻倍!可5年后,索尼在季度财务报告中宣布,公司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投资资产账面额减少了31亿美元。当时没有人能正面诠释哥伦比亚并购案。将近20年后,这个曾震动全球财经界并购案的价值,才又一次震撼了财经界。一个错误百出的并购,却校正了索尼的走向,使其成为一个内容与终端结合在一起的庞然大物。原来那短暂几年的亏损,是索尼向着一个新战略方向发展转型的阵痛。为并购哥伦比亚的成功所提振,索尼公司在2007年又一举收购了米高梅电影公司,现在索尼制作,已被好莱坞和美国人接受,也被全球接受。索尼从内容到终端的战略格局,也非常清晰。
一个中国企业未来走向的大战略,不应以短期绩效来下判断。无论是懂资本的朱立南还是德高望重的柳传志,都不适于领军联想集团。懂产品和市场的杨元庆,依然是现在联想集团最合适的领军人物。
王育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