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会否成
国际油市“救星”?
⊙本报记者 陈其珏
从每桶100美元到147美元再到40美元,国际油价在过去一年中完成了一次惊人的“折返跑”,而终点竟比当初的起点更倒退了60美元——这一幕绝对令大多数人都目瞪口呆。如今,当全球市场跨入新的一年,石油,这一工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又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新的意外?
无论过去人们对油价突破200甚至400美元的信心多么坚韧,在当前受金融海啸席卷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这种信心的印痕。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明两年内油价将会在每桶75美元左右。而从长期来看,随着供需状况的改善,油价会降低到50美元/桶左右。
摩根大通发布的报告则称,由于全球经济放缓抑制需求,2009年国际原油均价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为每桶38、40、45和50美元,全年平均为43美元,偶尔降至25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同样认为油价会降至25美元的还有美林。
就连多年来高油价的鼓吹者——高盛集团也下调了2009年油价预期,其本周的最新预测已从原先的86美元/桶降至45美元/桶。
而目前最消极的判断则来自中国银行去年入股的瑞士和瑞达基金管理公司(HFM)。该机构创始人之一Jacques Mechelany近日表示,2009年原油价格最低或将跌至每桶20美元。
尽管油价下跌短期内对用油者是利好,但过低的油价也会带来诸多负面后果。首先,全球由能源驱动的经济体,包括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等将面临严重冲击。同时,相关企业将遭遇巨额投资“颗粒无收”的窘境,油田开发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油价下跌降低了推动昂贵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政治意愿,令多年来各国在替代能源和环保方面的努力有付诸流水之险。而上述情况的直接威胁在于,当经济回暖时,因供应面的缓冲作用下降,油价又会大幅冲高。
事实上,从长远来看,由于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稀缺性,油价的长期向上趋势已为世所公认。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的旗舰报告就表示,一旦全球经济复苏,油价将反弹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并将在2030年超过200美元。
这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目前,中国正在加紧出台产业振兴计划,同时也在积极扩大战略石油储备,这被外界视为拯救油价的“救命稻草”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去年12月19日开始实施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又于今年1月1日推出了呼唤已久的燃油税,这意味着国内外油价接轨时代已然到来。当国际上的低油价向国内传导后,降价就成为国内加油站必然的选择,这从近期出现的成品油“价格战”中已清晰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业内预计连月来疲软的需求也会受到一定提振,而整个行业的回暖则仍有待全球经济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