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广告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个股查参厅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09行业展望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9 1 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产业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产业调查
    化肥业百日“惊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化肥业百日“惊魂”
    2009年01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其珏 实习生 王昀
      ⊙本报记者 陈其珏 实习生 王昀

      “化肥关税新政出来了。”2008年11月14日一早,本报记者突然接到强炜的来电。电话那一头,这位湖北宜化的董秘显然颇为激动,以至于语气都变得十分急促,但惊喜交加之情和如释重负之感却尽显无遗。

      一天前的11月13日晚间,在位于宜昌沿江大道上的湖北宜化大厦办公室里,强炜刚刚和记者进行过一次长谈,而主题就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化肥企业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当时的他愁眉不展,对国内化肥业的严酷境遇深以为忧。颇为巧合的是,强炜当时就向本报记者谈及业界传闻的一套化肥关税新方案,并期待该方案成为化肥业的一次“救赎”良机。不料,就在访谈当晚,关税新政火线登场,且内容与传闻基本一致。

      据财政部2008年11月13日晚发布的消息,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作出决定,自2008年12月1日起,降低化工行业氮肥、磷肥等及其部分原料的出口关税,调整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化肥产品的淡季出口关税征收方式。

      这是去年年内国家又一次对化肥类产品的出口关税进行调整,也是化肥关税连续多次上调之后的首次下降。对数月来库存不断高企的国内化肥企业来说,这不啻于是一次雪中送炭;而对下半年来持续低迷的化肥市场而言,这也无异于枯木逢春。

      但政策转向并未就此止步。2008年12月3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向上海证券报独家披露,中央正在考虑一系列举措来帮助化肥企业脱困,其中就包括改革化肥储备制度等。

      果然,在1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个促进化肥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重拳”击出,其中包括: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加强进出口调节,完善化肥储备调控等。

      这之中,“完善化肥储备调控”被权威人士解读为国有收储的一大信号。

      种种迹象显示,在经过三个多月的漫漫“寒冬”后,国内化肥业正迎来绝处逢生般的转机,摆脱“苦日子”似乎指日可待。

      但痛定思痛。在形势逐渐转好的今天,回想一下整个化肥业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崩盘”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似乎更有现实意义。多位业内人士和行业专家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反映,除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外,当初市场疯狂之际企业在高位接下大量原材料也是造成之后步步被动的一大症结;而政府9月份不合时宜的关税政策同样难辞其咎。对化肥企业来说,这段惨痛的经历应该成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

      化肥业“惊魂”100天

      2008年原本应该成为化肥企业一段甜蜜的回忆!

      据强炜回忆,由于国际油价在突破100美元后持续攀升,继而带动了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化肥等大宗商品也迎来了一段“暴利时代”。

      从2007年底到2008年年中,国内化肥价格跟随国际市场出现一波明显上涨。据中国化工在线2008年5月的一项统计显示,当时国内尿素、磷酸二胺和钾肥的市场价格分别为2100元/吨、4100元/吨和3600元/吨,分别较2007年底上涨了13.51%、22.39%和24.13%。

      而在涨价的同时,化肥出口也开始激增,这给国内农业安全带来隐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财政部2008年4月17日宣布,在4月20日至9月30日使用化肥旺季内,对化肥及部分化肥原料在现有出口税率基础上,加征100%的特别出口关税。这是2007年以来第四次调整化肥类产品的出口关税,也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调整。此次加征特别出口关税后,中国化肥出口税率提高为100%到135%不等。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当然不希望关税定得太高,零关税更好,但政府当时调高化肥出口关税也是基于保护资源和控制国内化肥价格的考虑。”强炜对本报记者说。

      然而,高关税的结果却是化肥出口一落千丈。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向本报提供的《前三季度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自8月份起化肥出口大幅下降,9月份出口29.6万吨(实物量),同比下降69.3%;出口贸易额2.1亿美元,同比下降17.5%。

      在此期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油价在内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普遍暴跌。

      “这时候,化肥企业已经感觉到阵阵‘寒意’,但令业内始料不及的是,化肥特别出口关税在9月30日到期前非但没有取消,而且又被课以更高的税率。”强炜说。

      2008年8月29日,财政部宣布,从9月1日起氮肥的特别出口关税由原来的100%上调至150%,从而使氮肥出口关税达到惊人的185%。

      这样一来,化肥出口的大门几乎被完全堵死,企业顿时陷入严酷境地,由此开始了近100天的“惊魂”时刻。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高层人士介绍,2008年9月以后化肥销售普遍受阻,大量产品胀库,生产经营十分困难。据调查,贵州开磷集团库存磷肥22万吨;瓮福集团库存化肥25万吨;湖北宜化集团10月份的尿素库存25.3万吨(实物量),磷肥库存10.6万吨,纯碱库存4.1万吨;云天化国际库存化肥更高达100万吨。

      上海证券报从云天化股份公司获悉,云天化国际与该公司同属云天化集团,前者以磷肥为主业,后者以氮肥为主业。2008年11月9日,双方已签署了换股吸收合并协议,但重组仍在进行之中。

      “在我们集团范围内,氮肥总体上没什么问题,但磷肥的确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限制出口后留下了库存。”云天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董秘冯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由于重组还未完成,这部分库存对上市公司还没有影响。

      他同时透露,云天化国际有部分产能曾被迫停工,最低时更只有40%的开工率。

      本报记者另从协会拿到的一份《11月份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下称《运行情况》)显示,11月份,磷肥行业开工率约为47.8%,比上月下降5个百分点;尿素行业开工率约为84.3%,比上月下降9.1个百分点。

      《运行情况》同时也披露,11月份尿素市场均价仅为1780元/吨,环比下跌7.3%,同比跌1.7%;磷酸一铵均价为2500元/吨,环比下跌22.4%,磷酸二铵市场均价3500元/吨,环比下跌17.6%。同期,化肥业出口交货值也大幅下降了46%。

      在惨淡的市况下,国内不少化肥企业更陷入停产亏损的泥沼。据氮肥协会10月底对全国190家氮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各地停产企业达40家,停产面达21.1%。化肥生产第一大省山东26家尿素企业中,有12家停产、13家亏损。

      直到11月13日化肥出口关税政策重新“大修”并出台之际,化肥业才迎来一丝曙光,强炜、冯驰等行业人士也终于稍稍松了口气。

      从“天堂”到“地狱”的背后

      经过了上半年的“暴利”和下半年的“惨烈”,用“天堂”到“地狱”来形容化肥业的跌宕处境也并不为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触发这轮戏剧般转折的幕后推手,首先在于企业高位大量接盘硫磺等原材料而后者在下半年却出现价格暴跌。

      “由于硫磺等原料价格暴跌,而当时高成本的存货又很多,却没有人接,这就产生了问题。就好比油价越看跌时越没有人去买一样。”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肥处处长李志坚对本报记者说。

      作为化肥的基础原材料,硫磺占到磷肥成本的绝大部分。据强炜介绍,过去硫磺价格低的时候只有500元/吨,按照生产每吨磷肥需要0.45吨硫磺计算,硫磺成本仅为200元/吨。但在过去一年中,硫磺最高价超过5000元/吨。相比之下,磷矿石的价格基本没涨,一直维持400元/吨左右,以生产每吨磷肥需要1.8吨磷矿石计算,也不过每吨七八百元的成本。显然,到后来硫磺的成本已远远高过磷矿石。

      “因硫磺大部分又是从国外进口的。当中国化肥企业在高位接手了大量进口原材料而市场形势却突然急剧变化时,企业的损失就变得非常大了。”强炜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向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硫磺价格去年上半年一度达到6000多元/吨,9月份则降到5200元/吨,10月更急跌至1500元/吨以下。

      而从中国化工网最新发布的《2008年度化工产品排行榜》上可见,硫磺已成为去年跌幅最大的化工品,全年暴跌了82.50%。

      另一方面,强炜认为,这轮化肥景气周期拉得较长,盈利效应导致化肥产能急剧扩张,尤其是磷肥产能过剩特别明显,这也给下半年整个行业的困局埋下了伏笔。

      “化肥困局的主因就是产能过剩。”国都证券石化分析师徐文峰告诉本报记者,化肥价格与能源的关系非常密切。早先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转基因生物能源的优势凸现,这时化肥的需求就特别大。到后来油价一跌,与之相比,生物能源就不具合理性了,化肥需求随之迅速回落。但与此同时,产能增长却很厉害。

      “如果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话,产能过剩就变得比较严重。”徐文峰说。

      但李志坚认为,投资冲动并不是根本问题。“虽然总量很大,但每年增加的量并不多,因为化肥价格一直比较低迷,各企业的投入并不算大,且最近两年也没有什么大项目投产。”

      据他介绍,每个季度国家都要核定化肥价格,采取一定限价措施,因此化肥出厂价涨不太动。这种情况下,化肥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并不高。

      “应该看到,中国的化肥业本质上还属于支农行业,因此内部因素很少,主要还是受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大。”李志坚说。

      如果说原材料价格的暴跌对化肥企业而言还是一种“天灾”的话,那么,有关部门在9月份市场逆转之际却继续提高化肥出口关税就被不少人视作“人祸”。

      国内一家大型化肥企业的负责人就向本报记者抱怨,正是这次不合时宜的关税调整彻底浇灭了企业的出口希望,也把后者推上了绝路。

      “本来,9、10月份起大环境已经开始恶化,政策导向应该是放宽出口,但由于提高关税的政策刚出台,为了避免朝令夕改,关税新政就硬是拖到11月份才发布,结果国内企业在这两个月中蒙受了极大损失。”上述负责人忿忿地说。

      “从某种角度看,允许磷肥出口也是合理的,因为成本中的大部分都是国外进口的高价原料。在国内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用国外原料做成产品再出口到国外,这并不影响国内的资源安全,也不会损害农民利益。”强炜说。

      然而,不合时宜的关税政策终究还是成为压垮国内化肥业的最后一棵稻草。

      以云天化国际为例,2007年,该公司的磷肥出口量高达170万吨;但去年到12月份为止,这家公司的出口量仅为70万吨。

      而即便是11月13日晚关税火线调整后,其实际效果在不少人看来也比较有限,原因就是国际化肥价格在同步下跌且需求骤降。

      “这次关税降幅虽然较大,但国内化肥还是出不去,因为国际化肥价格也下来了,就算出口也没什么利润。”李志坚说。

      交银控股石化专家贺炜则指出,国内化肥出不去的另一大原因还在于国外需求也在急剧萎缩。

      “应区别看待关税新政带来的影响。”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志宏表示,“政策对氮肥的影响相对有限,因为目前国内外差价不足以覆盖关税。按照现在的价格,加上关税,厂商基本上无利可图。但磷肥情况不一样,关税新政有助于磷肥出口,消化企业产能压力。”

      “关税新政最大的意义在于缓解化肥企业的资金链压力。”易贸资讯一位化肥专家指出,目前大型肥企遭遇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链紧张,前期高价库存无法消化,而大量化肥库存无法套现。为回笼资金,国内化肥企业将不遗余力地出口。

      期待国有收储“亮剑”

      就在关税新政十万火急中出台之际,一组更大规模的化肥改革措施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

      2008年12月3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在上海参加网盛生意宝与中国贸促会化工行业分会共同主办的“2008中国国际精细化工展”间隙接受上海证券报独家采访并表示,就化肥业面临的困境问题,该协会仍在不断向中央反映呼吁。政府也在考虑一系列救助政策,涉及化肥储备、化肥价格改革等。

      尽管他并未言明改革的具体内容,只是表示,“目前储备的量还很不够,储备方式也不尽合理”,但弦外之音显然是指向对化肥业有着重大意义的国有收储制度。

      果然,话音刚落,国家多项化肥改革措施赶在年关前“重拳”击出。

      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后宣布了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积极调整结构,适当控制磷肥、氮肥产能,加强钾肥资源勘探开发建设;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适时将所有化肥出厂价格及除钾肥以外的一般贸易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取消对化肥生产流通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完善农资综合直补调整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推进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化肥流通企业;加强进出口调节,完善化肥储备调控,今冬明春化肥淡储量要达到春耕用肥的20%以上等。

      “上述政策的初衷就是行业松绑和价格改革。”李志坚指出,化肥从限价到不限价是整体价格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步骤,也可说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这回终于拿下了”。

      在他看来,不限价对行业发展有好处,首先是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在市场经济下,需求大,价格就上去,企业效益就变好。“但目前的情况是,需求大时,企业效益也上不去;需求小了,企业效益更往下走。”

      另一方面,他认为,在当前化肥行业的困难时刻,行业松绑会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这些政策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化肥行业整合。在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之后,以供求关系为主导的价格机制能够加速淘汰行业内部落后和低效的产能。”徐文峰举例称,1997年时尿素市场接近饱和,但2000年之后尿素产能却依然加速扩张。在化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及时引入市场定价机制,易于淘汰这部分落后的化肥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国务院化肥新政中首次加入了关于完善化肥储备调控的描述,李志坚认为,其实质就是透露了一个国有收储的信号。

      “原先的淡储本质上是商业储备,而现在国家想将化肥和粮食一样进行国有收储,这样也可合理调控价格。当企业价格低的时候,由国有来收储;价格高时则可以抛出。”李志坚说,“这样一来,化肥就与很多大宗商品一样可以进行调控了,对行业自然有利。”

      记者了解到,目前化肥业采用的是商业淡季储备制度。从实施4年多的效果看,该制度由于以企业储备、政府贴息、市场运作、自负盈亏为原则,经营性、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但由于和企业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集中招标、集中收储方式容易引发市场的异常波动。遇到2008年化肥市场这样的巨大波动,商业储备就无法有效抑制肥价上涨。

      “事实上,去年的淡储工作并不到位,流通企业为获利而出口了不少化肥,国内化肥储备的预定目标没有实现,而化肥不足也影响了今年的春耕生产。因此,在又一轮淡储来临之际,国家政策必然会强调进出口的调节与储备调控之间的关系,政策落实将有利于市场供求的稳定。”张志宏说。

      而在徐文峰看来,目前国内淡储的积极性仍不够。如何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如何保护国内化肥供应和化肥企业,仍是个难题。“但无论如何,国储要起到调剂余缺的作用,就必须摆脱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必须与农资直补相结合。”

      “如果化肥储备由国家统一来做肯定有利,至少储备量能够得到保证。”张志宏告诉本报记者,经销商因资金紧张,从自身利益考虑,觉得无法盈利就可能不做储备了。但国家做的话,强制执行的力度就大得多,这能有效减缓价格波动。而且,当国有储备量下达后,相当于有了一个明确的订单,厂商也敢开工生产。如果都在观望,肯定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收储与此前业内提出的中央化肥储备计划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但当时,关于建立中央化肥储备制度的建议也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有人认为,中央化肥储备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与国家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符。

      “如果由中央统一调配,关键在于亏损谁来承担,何况现在的化肥价格到没到底还不知道。随着油价的回落,生物质能源需求下降还会进一步冲击全世界的粮食价格。当农业受冲击后,又如何支撑高价化肥?”在贺炜看来,非市场化的手段还是要慎用。

      最后,在完善农资综合直补调整机制方面,徐文峰认为,这条措施如果落实好了就是对化肥企业的最大利好。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是一种保证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的机制,可以让农民能真正根据每亩地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要购买化肥的量。

      “在国外,俄罗斯和印度等国都是这样做的,这也正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的保证。”徐文峰表示,此举对稳定和提高农民使用化肥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化肥业的健康发展。

      显然,随着国务院化肥新政的颁布,一场事关行业全局的大变革已露出冰山一角。无论改革大船驶向何方,可以肯定的是,化肥企业去年下半年的绝望和彷徨已成为过去,希望之星已冉冉升起……

      (本报记者王宏斌、高屹对本文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