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9:信息大全
  • 10:专 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1 10
    按日期查找
    T4版:艺术财经·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4版:艺术财经·专题
    多伦5年:
    从区级美术馆
    到当代艺术
    桥头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多伦5年:从区级美术馆到当代艺术桥头堡
    2009年01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家和
      多伦五周年纪念展开幕现场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不仅在5年里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览与艺术、学术活动,还从这里走出了一些著名的艺术策展人如顾振清、比利安娜,著名的美术馆馆长如沈其斌以及一批活跃的艺术家。多伦是虹口区多伦路改造过程中的伴生物,但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虹口乃至上海而言,是多伦路改造中最辉煌的一笔。这里,通过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4位创办人的访谈与资料,来一窥上海多伦5年的历程。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多伦路改造埋下伏笔

      按照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刊登的简介,这家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的美术馆,是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创建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她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以“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当代艺术”为宗旨,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

      不过读者也许不知道,这个美术馆的前身,是一个规划中的菜场。美术馆坐落在上海文化历史名人街多伦路,这是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联盟的诞生地,鲁迅、茅盾、丁玲、沈从文等众多文化先驱就从这条路走出,书写了中国新文化历史的灿烂篇章。当时,虹口区正在就开发多伦路确定整体规划。

      美术馆馆长,原虹口区文化局局长张永林在回忆多伦创办时期时指出,以鲁迅为代表的左联文化,当时20-30年代它就是一种先锋文化、前卫文化,敢为人先,虹口文化就有这么一个传统。当时我们开发多伦路的时候考虑:第一、多伦路除了一个左联纪念馆以外,还应该有一个功能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正好有一个菜场,和多伦路的文化很不协调,从建筑的角度考虑,决定索性搞一个非常时尚、非常前卫的东西,让它和历史对话。第二、从布局上考虑,我们在1995到1996年建立了朱屺瞻艺术馆,主要是展示传统经典。因此觉得在在多伦路上建立一个非常当代的、前卫的美术馆是十分适合的,从虹口的社区功能上来说就比较齐全。第三、在当时的情况下(现在当然情况不一样),很多政府部门包括社会舆论有一段时间把当代艺术视为洪水猛兽视为糟粕和垃圾。当代艺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展现对社会和人的看法,包括对社会的一些现象提出一些批评和反思,对人性丑陋、薄弱、脆弱的这一方面进行反思,有它独特的功能。他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当时对当代艺术主要是缺乏了解,我觉得政府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真正的当代艺术走进社会走进人群,走进特别喜爱美术的人群当中去。我认为政府有这么一个责任来提供一个平台来普及和培育当代艺术的主么一个功能,包括培育观众,培育市场。他也是一个展示、交流、提高、研究的平台。”

      菜场变身当代艺术馆

      上海多伦的法人代表、执行馆长陈九,在回顾当年创办情形时说,他多年来一直在文化系统做管理工作,当时参与了多伦文化街的建设,在管委会工作。老局长张永林对当代艺术比较敏感,认为当代艺术能够提升多伦路的文化内涵。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许多文化名人从那里出发,现在建设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也可以让更多的文化名人在这里聚集,重铸虹口当年的辉煌。这个想法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支持,包括西方美术圈,如丹麦的美术馆馆长就特别关注和支持,希望从多伦给他们引进中国的当代艺术展。

      他还记得,他们聘请的设计师在设计这个美术馆时,如何把一个菜场变成一个美术馆,建筑的大的框架没有变,只是用一个圆洞打通了1-6楼的中间的地板,由这个圆孔连接整幢大楼,使得六个层面有了一个公共空间,整幢楼就透气了。后来我们第一个展览叫“打开天空”,可能也受这个启发。

      专业人士参与筹划

      陈九记得,张永林为美术馆的创办开了研讨会,著名的评论家和策展人顾振清是推动者,当时他请了各方人士到上海开研讨会。陈九还指出,张永林一开始就确定了邀请专业人士加盟多伦的方针。

      顾振清则回忆道:知道上海多伦要做美术馆,他特地拜见了张永林,讲了艺术策展的工作,提出了一个理念:当代艺术与先进文化同步。这一点对张永林触动很大。当时,对这个空间做什么还有不同意见,有人提出做拍卖行或者画廊,有人提出做艺术沙龙。做当代艺术的专业美术馆,那是国内第一家。

      他记得和陈九一起,在2002年开了一次大型会议,请来了张晓刚、叶永青等著名艺术家,还有朱青生等知名学者,许多著名机构的负责人如卢辅圣、李向阳、王璜生等都赶来出主意。在最后给美术馆命名时,张永林决定叫多伦现代美术馆,要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与多伦路的遗迹所反映的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我则坚持,英文名称应该是Shanghai Duolun Museum Of Modern Art,也就是多伦MOMA,在老外看来,那就是当代美术馆。

      顾振清还指出,谁来做美术馆的操盘手?当时在做决定时,他推荐了沈其斌。他说,他当时身为独立策展人,希望保持这个身份,不愿受约束,可以作为艺术总监或者艺术总策划的身份参与。他记得2003年春节的小年夜,张永林去了南京沈其斌所在的圣划艺术中心,那里正在办一个“一分钟”录像展,张永林向沈其斌发出了邀请。最后,对外发布由沈其斌任执行馆长、顾振清任学术总策划。他说:“张永林希望我在多伦多驻扎几年,扶上马送一程。因此,我的自我定位,是多伦的创办人之一。多伦的创办人是4个:张永林第一,陈九是法人代表,还和我一起开会,还有沈其斌。

      沈其斌则回忆说,到多伦之前在南京负责圣划艺术中心,初次与多伦打交道是2002年到上海参加大型学术会议,以后就提交了一份80多页的美术馆运营计划,被张永林选中,被邀请担任美术馆执行馆长。他指出,谈到多伦的5年,不能不提到张永林,由于他的远见、热情和支持,才有了多伦。他敢于启用我和金锋、顾振清、比利安娜等专业人才,有魄力、有胆识。多伦的创办首先要归功于张永林,他是这个平台的缔造者。

      开幕展“打开天空”

      据陈九回忆,2003年12月28日,美术馆正式开幕,第一个展览是“打开天空”,体现了多伦的办馆理念: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这是当时国内第一个以当代艺术为办馆理念的美术馆。

      顾振清则回忆,美术馆的首展“打开天空”由他一手策划。参加展览的当代艺术家可谓“梦之队”,上海、北京重要的艺术家几乎都来了,引发了一场小小的地震。记得展览结束时,还在多伦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时的设想,就是希望让美术馆的活动不局限于视觉艺术,也介入音乐、戏剧等活动,让美术馆的功能多样化。

      他还特别强调,通过这个展览以及此后的一系列展览,逐步将国内美术馆以学术部为业务核心的架构,转变为以策展部为核心、学术部支持的架构。经过开馆之初的前三个展览之后,很快就进入了这样的工作状态。

      多伦5年:当事人的评价

      作为操盘手,沈其斌认为,多伦率先成立了国际艺术家工作室,每年外国艺术家提交的申请有70-80个。多伦还每月开一次讲座或论坛,把栗宪庭等当代艺术的名家请来,所组织的活动也不限于视觉艺术方面的展览,还包括实验音乐、戏剧表演、新媒体艺术等等,在当时国内的艺术圈内里多伦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

      顾振清则指出,在体现多伦“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的定位方面,展览很重要。如2005年的原创展览,就有大型展览“上海酷”。参加展览的一半是艺术家,一半是设计师,探讨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把“酷”作为一种标准,而“上海酷”则意味着设计的中心将转移到上海来。此外,还举办了由20个亚洲艺术家、20多个欧洲艺术家参与的大型群展“两个亚洲、两个欧洲”,以及以日本的设计师为主的展览HEXA电子艺术展。

      他还表示,从2005年起担任主管展览业务的副馆长。2006年主动请缨单独负责一个美术馆,做朱屺嵁美术馆馆长,13个月中一起做了30多个展览活动,包括朗静山与洪磊的双个展、赵能智个展、“水墨再生”大型展览等,出版了13本画册与杂志。而沈其斌,则从2005年起身兼多伦与证大两个美术馆的馆长。最后,沈其斌选择了证大现代艺术馆,而顾振清也最终离开了多伦。

      不过,顾振清认为,多伦作为一个国有的区级美术馆,能够在当时发挥当代艺术桥头堡的作用,这是一个奇迹。多伦的5年里,前几年所有的展览都是原创展览,确定了不出租场地的原则,在我们离任后就未能坚持,很遗憾。这是国有美术馆的通病。这几年中国市场经济最辉煌,当代艺术十分火热,美术馆日子好过,但今后会怎么样?沈其斌也表示,多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了一些事,成为上海新文化力量的推手和旗帜,在上海和中国都产生了影响力。但客观地看,5年中前3年比较活跃,发展迅猛,到了后2年,在学术推进上慢下来了,学术建设方向不明确,影响力迅速上升的趋势没有继续。而陈九则表示,作为一个行政管理者,他更关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他觉得体制内的有一部分规定和机制,成了多伦在学术、艺术本体上的瓶颈、他说:“特别是通过这几年的运营和零距离接触,我深深觉得当代艺术很有它的价值,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这批有先进理念的年轻人不能进入我们体制内,有些很优秀的年轻人很难留下,我觉得这里面也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