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智慧封面
  • 2:股文观止
  • 3:大智慧消息树
  • 4:大智慧机构股票池
  • 5:大智慧大鳄猎物
  • 6:大智慧基金
  • 7:个股点评
  • 8:个股点评
  •  
      2009 1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版:大智慧封面
    下一版  
    pdf
     
     
     
      | 1版:大智慧封面
    市场的交易性机会在增多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新年开门红 但愿牛重来
    博客风云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2009年01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新年股市要加强“防反”意识

      李志林(忠言)

      新年第一周股市的走势十分诡异,元旦前连跌八天,明显破位,不少人选择空仓过节。但节后第一天的一根大阳就吞掉七阴,两天指数大涨7%,一举收复60日均线。但周四来了个大变脸,大盘跳低40点开盘,直挺挺地躺在各条均线之下,形成“打回老家去”之势。正当人们担心时,周五股指却掉头向上,再度收复60日均线,真可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诡异开局可能预示着全年的诡异走势,投资者今年要加强“防反”意识:

      一、防止均线系统“骗线”。由于上证指数走势取决于三大权重板块的走势,主力机构可借助于银行、石化、地产三大权重板块的龙头轻而易举地控盘,在牛市中做中长线获利,在熊市中做短线获利;如果要拉升中小盘黑马股,就会利用已失真的上证指数和失灵的均线系统,利用技术骗线和洗盘,将大量依赖于纯技术分析的游资或短线客清理出局。所以,迷恋于指数和短期均线而追涨杀跌者,很可能会踏空今年一轮轮题材股的大行情。

      二、把握看不见的行情。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周期性行业大盘股业绩下滑已成定局,原先的价值投资股成了“重灾区”,因此投资者普遍认为今年不会有大行情。但我认为,今年股市肯定有行情,是一种“看不见的行情”。所谓“看不见的行情”体现为三个概念:一是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受惠概念,如水泥、建材、铁路、机械、电站、电网、港口、机场、新能源、商业连锁、医药、农业股等;二是央企和地方国企主导的产业整合、收购兼并、资产重组概念;三是中小盘股的高成长高扩张概念,如中小盘题材股、创投股、高科技股以及中小板股。元旦后三天,有205只中小盘股创了新高,其中中小板股有77只,主板股有128只,基金重仓股只占有44只,绝大多数是游资所为,游资是两个月来发动“看不见行情”的主角,游资完胜了基金。这种“看不见的行情”也许会替代人们一直在期待而始终未出现的B浪反弹。

      三、警惕“前低后高”论可能被颠覆。众所周知,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业绩三四月份将出现 “最坏的情况”,因此,95%以上的券商、基金和机构预测今年的走势前低后高。历史表明,市场预期达到高度一致时往往会出错,由于大家都预期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情况不好,政府就会对症下药,接连出台强有力的救市计划和措施,主力也可以利用当前资金成本低、货币流动充分的优势,利用市场的不良预期和恐惧吸饱筹码,上半年就快速拉高。当人们对未来预期变好、敢于大胆入市时,主力便乘机出逃,使下半年的股市反而下跌。

      面对今年开局后的诡异走势,投资者应加强“防反(反向、反击)”意识,坚持“审时度势、防守反击、波段操作、慎思敏行”的方针,照样能取得不菲的收益。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抓小放大” 迎接结构性机会

      桂浩明

      沪深股市近期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化,其特点是中小盘股的走势明显强于大盘股。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编制的风格指数中可以看出,自12月29日到现在,小盘股指数的涨幅已经超过了11%,同时站稳了60日均线;中盘股指数同期的涨幅是10%多一点,虽然也超越了60日均线,领先的幅度则要小一些;至于大盘股指数,同期的涨幅还不到5%,与60日均线的差距非常小。基金重仓股这段时间的表现较差,由于基金重仓股基本上都是大盘股,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时下的行情中大盘股状况并不理想,倒是中小盘股占据了主动。

      有人根据以上这些情况,提出现在要想在股市操作中盈利,办法只有一条,就是“抓小放大”,集中资金投入中小盘股。当然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毕竟现在中小盘股的平均市盈率、市净率等要高出大盘股不少,如果要“抓大放小”的话,客观上就与价值投资的理念不那么吻合了,带有明显的投机色彩。作为市场主力的基金,似乎也没有广泛采取“抓大放小”的投资策略,不少研究机构提出的2009年度市场操作策略,其重点也是放在大盘股上。的确,现在讲“抓小放大”,恐怕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至少在不少机构的视野中是这样。

      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抓小放大”毕竟在实践中已显现出它们的价值。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需要明确的是,现在股市还处于调整过程中,研究机构都在调低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测,这时如果仅仅是从估值的角度来选择股票,明显会无所适从,在企业经营状况处于较不确定的情况下,价值投资会陷入某种“盲区”。因此,此时投资者选择股票,自然会更多地从其他角度来考虑问题,譬如企业在应对困境时进行主动调整的空间与能力、外部利好因素对其所产生正面推动力的大小以及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资金的聚集对于其股价的影响等等。基于以上方面的考虑,大盘股自然是相对较被动的,“船大掉头难”,它们要摆脱危机,成本会很大。在市场资金总体上还较有限的情况下,大盘股的确很难受到广泛的追捧。反之,对于中小盘股来说,大盘股的这些劣势也就成为其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金自然更容易流入中小盘股。事实上现在有不少中小盘股的市盈率、市净率能够与大盘股相媲美,因此,提出“抓小放大”并不是鼓励投机,只是更强调对题材的投资。有人将其形容为是“主题投资”,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另外,最近在香港股市上,外资机构频繁抛售内地银行股,导致港股暴跌,也拖累了内地市场。这种拖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抑制境内大盘股的行情来实现的,这样也就更使得资金向中小盘股倾斜。在探讨2009年的市场机会时,不少人的看法是会有结构性机会,其实,现在股市中所出现的中小盘股行情就是新年的第一个结构性行情。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抓小放大”才是有效的操作策略,投资者应以此为思路,迎接当下的结构性操作机会。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一季度是“春耕”的好时机

      陆水旗(阿琪)

      本月中旬将披露12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可以预期的是,各项数据将更为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上市公司2008年的经营业绩也已成定局,后一阶段上市公司的“业绩修正”公告将纷纷出炉,与前两年大批量的业绩上调修正不同,今年陆续披露的“业绩修正”公告将以预减、预警、预亏为主。总之,如同目前的季节一样,一季度的市场将迎来经济与公司财务数据的“冰点”。

      与此同时,投资者的信心与预期也将进入“冰点”。但我们知道,股市“晴雨表”的机制决定了行情永远不会与基本面状况同步,这意味着目前各项数据开始进入“最坏”的时候,股市行情实际上已经度过了“最坏”的时期。这决定了一季度行情将一方面经受着不佳数据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数据低迷中孕育着否极泰来的契机。

      在目前的“大盘低水平表现,个股超水平发挥”行情中,投资者普遍热衷于眼前的个股机会。需注意的是,由于业绩披露已经开始,受制于现实业绩的压力以及行情估值功能逐渐恢复促使市场热点转换的要求,前期被游资炒作且涨幅较大的题材类、概念类、绩差类股后阶段将趋于平淡,一些中小板中的小市值股在股价翻番后已进入高位盘整等待年报素材兑现的时期。与之相对应,一些库存与财务风险不大的超跌绩优股已开始趋热。其实,当前有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值得“想谋大利”的投资者去做,那就是仔细阅读每天公布的上市公司业绩修正预告的内容。上个月,某公司预告2008年全年业绩亏损额将达到前三个季度已取得利润的2.4—4倍,该公司在预亏说明中作了如下陈述:“拟对有关事项进行计提和资产减值准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已公告应调整而未作调整的有关事项、相关未足额计提的应收款与其他应收款、预付款和递延所得税项、相关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已具备充分理由需要进行计提和资产减值准备的有关事项”。显然,该公司2008年年报将进行巨额计提,该计提的自然予以计提,不该计提的也将进行计提,以前没计提的将在2008年全部撇清,这是一个彻底“甩包袱”业绩修正公告,类似这样“甩包袱”业绩预告已经披露了不少,后期这样的公司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公司虽然产生了一次性巨额亏损,但在经济景气度达到谷底时彻底甩掉包袱无疑是“双触底”,经济景气恢复后,这样的公司必然会“起得更早,走得更快”。因此,在经济与公司盈利的“冰点”期,投资者有必要对“甩包袱”公司加大关注与追踪的力度,精心选择并在巨亏利空释放时从容布局,将来无疑会获得不错的收益。这从战略角度提示投资者,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危”之后,2009年应更多地着眼于“大机”。同时也表明,在一季度市场氛围最“寒冷”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春耕”的好时机。

      (本文作者为上海证券通首席分析师)

      09股市不折腾

      文兴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讲话中强调了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9字方针中最为画龙点睛的三个字是“不折腾”,一语既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老外们苦思冥想该如何准确翻译“不折腾”这三个字之际,国人却从中看见未来前进的方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简明扼要,尤其是“不折腾”既通俗易懂,又含义深刻,一语点破无数深刻的道理。

      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大跌之后的股市更经不起折腾,应让其休养生息。现在的国际金融海啸就是某些老外“折腾”出来的,我们股市的现状也是“折腾”的结果。

      以前有种说法是“美国感冒,全球得肺炎”,在美国金融危机袭来之际,问题也许变成了“如果美国自己得了肺炎,世界将会怎样?”这是世界在折腾自己。

      还有折腾得丢了命的,英国广播公司本月7日报道,一名德国亿万富翁在疾驶而来的火车前跳下站台自杀,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他的商业王国陷入财政困境。74岁的阿道夫·默克尔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他的商业王国从制药业到水泥生产,覆盖面广阔,去年他的财产估价是90多亿美元,但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阿道夫·默克尔的企业打击沉重。

      默克尔去世后,他的家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默克尔的公司陷入困境,使他精神崩溃,最终自杀。据报道,默克尔在与股票有关的投资和交易中损失了数亿美元。默克尔上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情绪绝望,他当时说:“我从许多次股市崩盘中闯了过来,但现阶段金融危机规模如此巨大,我束手无策。”

      无独有偶,当天美国警方说,美国地产大亨古德5日清晨被发现在芝加哥附近的一片树林里开枪自杀身亡。当地警方说,古德死在自己的红色捷豹座驾里,目前尚未发现其自杀动机,也没有证据证明其自杀与工作有关。

      股市是对实体经济的反映,经济好了,股市才有发展的基础。现在经济减速,股市自然难以好转,要让股市好好休息。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踏踏实实做事,不要动辄辩论,此乃我国经济崛起的舆论保障。

      “不折腾”是对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新世纪环境下最好的诠释,当然,投资者自己也要少折腾,看不清时就休息,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

      08熊市的几类赢家

      王利敏

      08股市的阴影虽然渐渐远去,但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磨难和教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多多回味不堪回首的08股市并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即使在如此惨烈的大熊市中,仍然不乏大赢家。战胜熊市的独门绝技究竟有哪些呢?

      元旦聚会时,笔者几位高手朋友的介绍无疑让战胜熊市的技战术具体化了,在此不妨与广大投资者分享。

      第一种是抓强势股,通过个股运作规避市场风险。虽然大盘是在2007年10月16日见顶的,不少个股却依然继续上行,如大牛股冠农股份83.6元的天价出现在2008年5月16日,当时的上证指数是3600多点;兴发集团居然在2008年7月7日出现了次高价29.9元(最高价为2008年3月6日的30.55元),而当时的上证指数则在2800点下方。所以从理论上说,抓强势股战胜大盘是可行的。但问题在于,一是逆势上涨的个股很难找,二是几乎所有的强势股最后都出现了惨烈的补跌。

      第二种是持币为主,当大盘过度超跌时,进场抢反弹。2008年中这种机会出现过几次,如4800点到5500多点、3000点到3700多点以及1802点到2300多点的反弹。但问题是如何非常及时、精确地进场抄底,如何胜利大逃亡。由于后两次反弹是政策利好催生的,几乎是一步到位,盈利空间并不是很大,这位朋友最终还是亏了20%左右。

      第三种是彻底退出股市,不参与任何反弹,最终保住了2006年、2007年的所有胜利成果。

      比较上述三种战术,虽然都是大熊市中的赢家之道,但耐人寻味的是,第三种看似最为简单的做法却是最有效的战胜大熊的高招。第一种方法在以往的熊市虽然有效,此轮熊市却不管用。随着强势股的惨烈补跌,2008年已经看不到类似“五朵金花”那样的熊市牛股,一路持有的最后结果与持有其他个股差异不大。第二种办法往往也是赢面大输面小,很可能“炒股炒成股东”。

      要成为股市高手,前提是必须具有战胜熊市的基本功。基本功之一是尽早意识到大盘的转势,虽然在6124点回调之初尚不能判断出大盘已转势,但当大盘有效击破半年线、年线的时候,很多人还是稀里糊涂的,作为高手,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

      基本功之二是一旦意识到熊市来临必须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空仓原则,经验表明,与大牛市中尽可能重仓满仓相反,熊市必须轻仓甚至空仓。有些人对大盘不看好,却手持大把大把的股票,最终没能规避熊市的风险;另一个原则是熊市不轻言底。当大盘从6124点开跌后,谁能预料到最终会跌到1664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1664点外,期间每次看空做空都是对的,任何一次自以为是的测底、抄底都是错误的。

      种种迹象表明,大熊市已经或者正在离我们远去,但战胜熊市的宝贵经验是投资者应该汲取的。

      (本文作者为知名市场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