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行业展望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1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金融·证券
    深证系列指数
    将采用自由流通量计算
    少数券商高管去年到手薪酬超千万
    瑞银否认
    因为内幕消息“抄底”
    券商集合理财净值回升
    中原证券被评为
    河南卓越贡献国有企业
    中小券商借力外资做大做强
    黑龙江证监局
    明确年报披露各方责任
    国元证券成
    上证180ETF一级交易商
    期货居间人违规凸显监管盲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货居间人违规凸显监管盲区
    2009年01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叶苗
      ⊙本报记者 叶苗

      

      以“高收益”为诱饵,为客户全权操盘;或是为博取手续费分成,不负责任地恶意炒单——日前青岛证监局的一份《关于谨防期货居间人损害客户利益的公告》,使得期货居间人的违规行为再度浮出水面,引发了市场的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居间人的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其有存在的必然性,扩大了期货行业的影响,也满足了一些客户的理财需要;另一方面,其为了追求收益而进行的代客理财、频繁短线操作等行为,损害到了客户权益。因此最紧迫的是将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居间人管理尽早纳入监管轨道,改变期货居间人无人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

      

      “代客操盘+恶性炒单”普遍

      所谓期货居间人是期货公司聘用的非公司正式员工,为公司引荐客户,并从期货公司取得一定收益的中间介绍人。在期货行业,居间人的代客理财、频繁炒单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不要说居间人,就是一些期货公司员工过去也经常帮客户做单,”广发期货广州业务总部总经理黄良鑫介绍,有些期货公司将手续费与员工收入挂钩,这一考核方式就使得“越轨”现象时有出现。对于收入依靠手续费返还的居间人来说,代客理财的利益诉求就更强烈了。而一些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时间精力,将其期货账户全权委托给期货居间人打理,使两者之间由居间关系转变为委托代理关系。

      更有甚者,个别片面追求手续费的期货居间人采取了恶意炒单、短线进出、侵占客户资金等手段,造成了恶劣影响。青岛证监局在《公告》中提醒,广大期货投资者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交易密码,防止别人窃取密码从而给自己造成交易损失。尤其不要受期货居间人“高收益”的诱惑,将资金委托给期货居间人代理交易,将期货账户全权委托给期货居间人。并提醒广大投资者,要切实防止期货居间人为了自己赚取手续费提成,不负责任地进行恶性炒单,从而给自己造成利益损失。一旦发现有期货居间人违规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可以直接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维权。

      “期货居间业务其实是处在盲区里,”业内人士表示,有些居间人代客操盘一旦发生亏损,造成客户去监管部门投诉,反过来又会损害期货业的整体形象。“其实有些居间人是希望通过投资证明自己能力,也起到了帮助客户配置资产的积极作用,但道德风险也随之产生,尤其亏损后造成的影响很不好。”

      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去年9月对辖区期货经营机构会员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去年客户对期货会员11起投诉中,涉及居间人代客操盘的占5起。

      黄良鑫表示,现在期货公司在开户时都是把密码直接给客户,不会交给居间人,因此代客操盘的发生,“客户自己也有一定责任。”

      

      呼吁居间人纳入法制监管

      无人监管、无法可依,这都是引发居间人问题的症结所在。

      据了解,国家目前对期货居间人的管理没有相应的规定,在居间人资格认定、市场准入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空白点。客户对居间人群体的认识还较为模糊,期货公司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但为了公司收益,在实际管理中有些公司还稍显宽松。居间人的定位、角色、监管等话题,尽管有许多研究,但始终没有明确法规出台。

      “作为期货公司,我们能做的就是对居间人身份进行公示,对客户进行风险揭示,提醒客户居间人只是为期货公司介绍业务,如果其与客户承诺保底收益、共担风险、约定分成,都不受现有法律法规保护,提醒客户不要让居间人来做全权委托业务。”东证期货首席风险官黄海生说。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要清除掉这一灰色地带,首先就是规范居间人队伍,“这一群体是不能忽视,也不可能清除的,它是市场的客观存在,”黄良鑫表示,要承认居间人,将之合法化,纳入到法律监管中来。其次是有严格的资格认证,最好是对居间人也进行年检。

      “这样的话,居间人要想在行业中长期生存,取得法律保护,就必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黄良鑫表示,目前一些常年从业的居间人为了个人发展,在风险管理上做的也不错。也有居间人通过自发形式组成团队,即变相的私募基金,各自从事擅长的研发、营销等,其规范性比“单干”要提高很多。

      在管理上,也有专家提出可以实行注册登记、档案管理、资料共享,让期货公司能够通过官方渠道查到居间人的资格,杜绝期货居间人的违规成本低、打一枪换一炮的现象,恶意炒单的行为也会有所约束。

      专家表示,从根本上说,由于目前期货公司没有自营和代客理财的权力,CTA等创新尚未出台,客户的具体操作得不到专业支持,给了居间人违规行为的空间。一旦期货商品基金的开闸,届时居间人的违规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

      

      是否与期货公司“争利”?

      据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统计,通过居间人开拓市场、介绍客户,仍是辖区内期货经营机构的一个重要营销渠道。有些机构居间人多到二百多至三百,少则几十人,辖区10家期货公司居间人引进的客户权益占公司客户总权益30%以上的有6家。广州4家异地期货营业部比例最高达70%。

      据了解,业内平均的居间人返佣基本是“五五开”,60%~70%极为普遍,在华东地区甚至有90%的。居间人的存在,是否吞噬了期货公司的赢利空间?这一话题其实业内一直有讨论,不过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居间人对公司开拓客户资源有重大作用。

      “对于期货公司来说,居间人业务开发成本较低,其本身业务对公司来说是增量收益,”黄海生说,居间人的人际关系和公关能力能够拓展市场,填补了期货公司本身业务能力的不足,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