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再继续解析书画色彩造假法之“翻新”成品。关于名家画作被实施“翻新”作伪的缘由其实比较容易理解:名家书画作品在生成二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因光照及氧化作用,作品中的墨与色彩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现象,有的书画则是由于保管不善,画面中墨色和色彩均会出现霉变或脱落现象,一眼望去给人以陈旧、伤残感,即圈内人常说的“品相”不好的名家作品,这将多多少少影响到作品的交易及价格。因此就常有书画经销商对一些古旧书画作性质上属于色彩作伪的“翻新”加工,他们设法让人按画作原来的色调再重新着色,试图使作品“新”起来,据说此举在海内外的书画经营界业已流行了许久。
与前二次所揭示的书画色彩作伪的“无中生有”与“添加”类型有所不同处是,“翻新”作伪是基于名家作品原始的色彩状况做出的“复原”举动,故而它常被忽视。也有的人便因此误认为当局作品色彩的种种不理想那是作者本身“着色技艺(不高)”问题。如我在某书画销售图录上就“重逢”过一件海派画家唐云的早期立轴作品《荷花图》,图1是其局部。该画明显具有“翻新”作伪的种种迹象,尤其是荷花的顶梢部位,一眼望去就是副极不自然之相:颜色得有点发“僵”,使花瓣失去本应具有的轻盈感;同时疑为“翻新”处的色彩火气较大,未能与画作其他部位的色调相协应。现请看此画作原先(未被作伪前)的对应局部图2,其色彩有明显的“包浆”,色调浅淡而陈旧。
值得一提的是,对色彩“翻新”的举动有时要持一分为二观点看待。若某名家画作的原始色彩客观上已遭受到严重毁损了,在有充分论证与准备的前提下某人能将其“复原”到相对客观真实的程度——能基本能做到全画色调的和谐统一及艺术质量的无大的出入,那么可做为“保护”看待,不与造假作相提并论。
我认为,辨识一件书画的色彩是否被“翻新”了,实际上就是判断书画“包浆”的真不真问题。只要任何一件画作的笔墨、色彩(包括题款)不是原始的,那么作伪者除了按照原先的色调做覆盖式的手工“补”色别无他法。这样不仅会造成画面总体的色相难以“入调”,且作伪色彩的部位会出现“描”与“摹”的笔触异常迹象,整件作品的色调气息就不可能纯正,不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