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业出版社出版的3本艺术杂志剪影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在艺术类专业杂志中,上海有3本由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按正式创刊时间,分别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就创刊的《艺术世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创刊的《艺术当代》以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创刊的《大美术》。这3本杂志在近5年艺术市场的盛衰轮回中走了不同的路子,也有了不同的结果。走学术道路还是市场道路
《艺术当代》的策划编辑徐可,一听说记者要把他们的杂志与《大美术》、《艺术世界》放在一起谈,就立刻提出了抗议——她认为没有可比性。那么,这3本杂志的区别在哪里呢?按这3本杂志的自我介绍,《艺术当代》杂志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第一本关注当代艺术的学术期刊”;而几乎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艺术世界》,其杂志定位则是“通俗的综合性艺术刊物”,“内容包括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而《大美术》则强调“让艺术成为生活”,虽然只是美术,但还是定位为普及性刊物。
徐可强调,《艺术当代》从2001年创刊以来就一直坚持学术探索,这与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学术特色有关。杂志坚持学术引领的编辑方针,编辑人员擅长的也是学术探讨,而不是市场观察,也不关注市场。她还指出,在杂志创刊时,当代艺术的市场还处在萌芽状态,大多数人对这个市场还没有认识。
徐可认为,杂志坚持学术定位,多年的努力带来了全新的办刊思路:每期都有有价值的选题,形成了学术特色,通过选择一批批评家,来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而杂志的这个特点带来了正面的反馈,虽然是学术性的杂志也有盈利,广告收入、发行收入逐年增加。因此,2008年杂志从原来的双月刊改成了月刊,编辑人员由2人增加到4人。这样就有了更大的版面,可以涉及更多的当代艺术内容、更多的展览。更重要的是,双月刊的周期太长,不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节奏。改革刊期后,杂志对当代艺术圈、对市场的影响更大,对广告、发行有利。
她表示,目前,当代艺术虽然遭遇了市场寒流,但因为杂志的内容重点不是市场,也不涉及市场运作,对杂志的编辑方针影响不大。当然,由于当代艺术市场的萎缩,广告、发行会有所下降,但在杂志的整体运营上、尤其是办刊宗旨上都不会发生变化。不过,身兼杂志主编的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卢辅圣,在与记者私下闲聊中则表示,杂志的营运肯定会受到市场萎缩的影响,也许会在二三月份或七八月份的淡季中出合刊。
《大美术》2003年9月试刊,到2008年休刊了两三个月,正好经历了当代艺术市场盛衰起伏的5年。也许是生逢其时,杂志从其创刊伊始,就采用了市场化的运作,由上海得凯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广告经营。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负责主要的出版内容,而合作方则运作广告内容。经过5年的运作,合作方在当前的艺术市场寒流中难以支撑,合作出现了变化。
对此,杂志的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乐坚表示,出版社选择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对出版社传统的“托拉斯”体制的改革,与有出版资源、有资金实力的机构合作,重点经营自己的专业特色。这是出版业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出版社的开放,不仅限于发行广告业务,甚至还包括设计。他还透露,他们的合作方还在多方张罗,也许不久《大美术》会再度问世。
至于历史几近30年的《艺术世界》,艺术圈与出版圈内都有该刊将改头换面的传闻,也许会有艺术杂志中新年第一个大“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