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末中信证券公告“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获得董事会同意后,两家基金合并正式拉开帷幕,截至去年8月,两家公司再次发布债权债务转移公告显示两家公司的合并程序有所突破,近日,中信基金再次发布关于旗下四只基金已通过基金持有人大会更换管理人决议的公告,进一步推进公司合并的进程,他们的合并将是国内首个基金公司合并的案例。但海外基金公司间的合并却司空见惯。例如,主要发行债券基金的富兰克林公司与擅长海外投资的邓普顿在1992年合并成为今天的富兰克林邓普顿公司。又如,最近有关富通集团(Fortis)包括投资等业务或将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此举也会使富通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和巴黎银行相应公司进行重组,而此前富通收购的荷兰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令他们之间的整合变得更加复杂。
一般的,无论哪一类型公司的合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确定性,基金公司也是一样。对投资者来说,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反映在担心基金公司合并后是否对持有基金的策略和业绩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投资者的利益。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两家公司旗下基金的表现长期来看比较稳健。虽然中信旗下仅有4只基金,但产品线已覆盖目前国内的主流基金类别,在去年熊市中的表现也较为抗跌。而华夏基金产品线覆盖面和数量也非常丰富,除了ETF基金外的其他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长期绩效名列前茅,去年业绩也受业界羡慕。两家公司的合并无疑会更加丰富产品线的广度和深度,但合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值得投资者关注。就目前来看,其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会否造成人才流失
首先,合并造成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尤其是投研人员的流失更会对基金的业绩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毕竟他们是基金运作的核心。人员流失的可能原因包括:
其一,实施收购的公司整合两家公司各自旗下的基金。国际上如果两家公司的基金类别、投资策略、持有品种等均有较大的重合,基金之间的合并是时常发生的事情。而基金的整合意味着基金经理更换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即使基金经理只是被调岗,基金经理的转换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都会意味着基金将来表现不稳定性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导致基金的投资策略、风格、风险控制等会发生转变的可能性提高,而这种转变可能会超出投资者当初购买基金的初衷。但就目前合并进度看,中信旗下基金将冠以华夏名称独立存在,似乎暂时无意把中信与华夏旗下各自的基金进行合并。这可能也是出于维持基金规模稳定和持有人信心的考虑,但投资者也需要随时关注公司公告了解基金的动向。
其二,投资者还要关注被收购公司的主要投研人员、高管能否顺利进入新公司并发挥在原公司中的积极作用。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被收购基金公司员工离职例子在美国比比皆是,例如富兰克林在1992年收购邓普顿和共同系列基金后不久,后两者的高层均相继离职。双方公司的文化、理念、风格的差异是主要原因。
能否缩短磨合期
其次,公司之间的策略、风格、文化差异是降低不确定性的主要阻力。重要的是两家公司之间存在的企业文化、投资理念、投资流程方面的差异需要双方进行磨合,磨合期的长短就依靠新公司管理层的努力。磨合期越长,对基金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而在磨合期间可能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包括研究人员和基金经理)。由于华夏基金的投研人员庞大且相对稳定,本身已经建立起较好的有效运作模式,且管理基金规模较大,中信基金被收购后,不禁令人觉得中信基金更有人才流失的压力。但我们现在无法判断其最终结果,最理想的当然是在维持双方投研人员稳定的基础上能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这一点对基金将来有效地继续按照既定策略实现投资者的目标非常重要。
也有一些积极因素
虽然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者对持有中信基金的担忧,但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合并并非一定对中信基金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华夏基金的投研团队比较稳定,投研能力比较强,这一点已在旗下基金长期业绩表现有明显反映。这里可以为中信基金提供较好的资源支持。
其次,华夏也形成了一套较好的投资和风险管理程序,从旗下基金的风格和表现各异可以看出公司给基金经理保持自身投资风格的灵活性较大,这有助中信基金在华夏的适应。再次,接管中信基金也有助于华夏基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完善产品线纵向的发展。若能成功整合和保留中信基金的投研人才,必为华夏基金注入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
总的来说,担心持有基金发生变化而影响收益的投资者可能更多偏向中信基金的持有人。其中,投研人员的流失;合并公司文化、投资理念和程序的差异;市场策略的改变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合并的结果,进而造成对投资者利益的微妙影响,但投资者同时也不应忽视它们之间的互补作用。将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就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