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股民学校
  • A5:书评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广告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研究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对话
  • B16:基金·专版
  •  
      2009 1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书评
    奥巴马“赢”的答案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美国的秘密》
    《22条商规》
    《中国好人》
    《购物狂姐妹淘》
    金融资本 盛极必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资本 盛极必衰
    2009年0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志明
      《金融大崩盘》

      (美)凯文·菲利普斯 著

      冯 斌 周 彪 译

      中信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陆志明

      

      水满自溢、月盈则亏,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市场繁荣至膨胀阶段,势必会引发灾难性的金融大崩盘。在《金融大崩盘》一书中,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具有相当深度的透彻分析,赋予读者更广阔的分析视野和想象空间。

      作者凯文·菲利普斯在美国政坛和财经界可谓是前辈元老级的人物,履历堪称显赫。早在上世纪70年代理查德?尼克松当政时期,菲利普斯就已经作为其高级战略幕僚预测到未来的保守重组最终会让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同样在政治经济评论界,菲利普斯的从业历史也长达30余年,先后为《洛杉矶时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Harpers杂志和《时代》周刊撰写稿件;他著述也极为丰厚,其中就有两本《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美国神权》和《美国王朝》。

      菲利普斯的文风通俗幽默,但是往往擅长于用生活中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也即中国人常说的“深入浅出”;虽然谈论的多属经济问题,但其观察的问题的视角却从不局限于经济,政治、宗教与社会兼容并包,兼收并蓄。《金融大崩盘》一书也同样从社会各个层面来揭示了此轮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

      菲利普斯认为:对金融行业的虔诚膜拜、政治上的帝国自大情绪、基督教右翼的狂热心理,以及在石油领域的玩火自焚是引发这场地产信贷危机的根源。与有些学者将美国次贷危机归咎于中国对美国国债融资不同,菲利普斯将观点聚焦于美国金融市场体系对外负债的饥渴。从20世纪末90年代开始,在美国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主导下,金融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制造业的新兴产业。到2004年6月,金融服务占美国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以上,而传统制造业所占的比例则下降到不足13%。

      其时身为美国经济掌舵人的格林斯潘甚至曾想过创造国民财富是否仍然需要制造业这一问题。早先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已经热衷于借债的美国人与“头脑发热”的投机性机构、“不计严重后果”的大银行合作,共同推动了美国债务与金融市场的膨胀。仅有这一内部条件是不够的,美国因放任美元与对外军事外交带来石油价格失控、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极度上涨、以及因金融监管层过度放松管制导致的上市公司危机频发(如早期的安然等)。外部与内部条件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并最终引发了此轮次贷危机的崩溃。

      除了在危机根源方面有所深究外,菲利普斯还运用其所擅长的欧美政治经济史学分析,对比了近现代三个经济强国与能源、金融之间的兴衰关系。荷兰的风能和水能、英国的煤炭、美国的石油。一种新能源的兴起往往意味着以往的霸主将会失去其领先的优势,荷兰、英国如是,现在轮到美国来担心自己的命运了。

      除此之外,荷兰与英国的历史也同样表明:当新兴经济体崛起之后,老牌帝国往往流连于金融资本的输出,通过金融资本输出与产业转移来赚取最为便利的利润。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牌帝国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发展会明显滞后于新兴市场体国家,从而最终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被后来者取代。

      作为当今老牌帝国的资深战略分析家,菲利普斯在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我们不难在书中读出他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复杂矛盾情绪,可以说是“既激进又保守、既欢迎又敌视”。激进的是亚洲不同于以往欧美的投机性市场经济将大获全胜,保守的是美式干预模式,包括总统金融工作小组仍将在金融危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欢迎的是亚洲新兴市场经济模式可能为美国那种已经让人无法信任的经济意识找到一个避难所,敌视的是其他国家将会最终取代美国的霸权地位。

      作为老牌帝国的资深评论家,菲利普斯身上清晰地体现了现代美国政坛和财经界的忧喜悲乐。固有的“美式偏见”也成为本书最大的可商榷之处:前文中大谈亚洲新兴市场体的优势,其意似乎并非真正赞同这些国家(着重强调了中国是这种模式的主导),而是想唤起欧美英语圈人士的警惕;而在结局讲述未来之路时,却把真正的希望留给了美式议会民主制度,而事实上,前文中作者似乎已经对此极度失望。

      在探究次贷危机根源方面的刨根究底,似乎并没有给作者带来明确的解决之道。这其实对于谙熟经济史学的菲利普斯来说并非意外,要知道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还没有一个霸权国家在经济、金融发展到巅峰、并经历大幅衰退之后在制造业领域能够重振雄风,而不被他国所取代的。

      事实上,菲利普斯所期望的是此次危机仅仅是美国持续上升途中的小插曲,而非美国衰退的真正开端,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模式国家在制造业领域依然无法挑战美国的地位。这实际上也告诫中国在目前的金融经济发展道路上,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依然要占据当仁不让的地位,而金融等虚拟经济仍处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地位。

      英国布政司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曾在1904年对一群自以为是的英国金融家作的一个演讲中提到:银行业不是我们财富的创造者,而是财富的产物。它不是我们财富的起源,而是我们财富的结果。事实上,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应确立相互推进、相互优化的关系,依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合理调配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两者之间的配比关系与发展优先顺序看似简单,实则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兴衰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