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股民学校
  • A5:书评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广告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研究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对话
  • B16:基金·专版
  •  
      2009 1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金融·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金融·调查
    外资“撤离”,中资银行“单飞”契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资“撤离”,中资银行“单飞”契机?
    2009年0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鹏峰
      史丽 资料图
      刚进入新年,已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大熔炉中煎熬了一年的国际金融大鳄们以复杂的心态把手中“香饽饽”——中资银行股份抛出。

      尽管市场对他们的行为早有预期,但在过去的半个多月中,对这些大鳄们的撤退之举争议声仍不绝于耳。

      有人认为,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已然抛却了“战略眼光”,在中国经济调整之时,他们会抛弃短期内同样不被看好的中资行。不过客观地看这个问题,可以发现,无论是套现自救论、还是看空论可能都无法全面地解析这场密集发生的风潮。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战略投资者曾经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什么,而当他们离去之时,中国的银行业是否仍然继续像过去几年那样高速地发展。

      有市场人士认为,他们的离开或许会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一个新的契机。这或许就是硬币的另一面。

      ⊙本报记者 周鹏峰

      捉襟见肘无奈“撤离”

      2008年的最后一天,也即解禁首日,瑞士银行正如市场猜测清空所持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约8.08亿美元。

      瑞银的举动只是一个开始。

      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减持建设银行56亿股H股,持股比例从原来的19.1%下降至16.6%,套现约28亿美元。

      同日,李嘉诚基金会出售所持20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5.24亿美元。

      1月14号,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又悉数出清所持108.09亿股中国银行股份,套现约24亿美元。

      这一系列接踵而至的事件被各方解读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果,即这些外资行在动荡的2008年,伤痕累累,财务危机突显,急需回收流动性。

      回首过去的2008年,不难发现,这些急于“撤离”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无一不在去年因自身资金紧张求助政府。

      本月16日,美国银行发布财报,2008年第四季度该行爆出17年来首次季度亏损,亏损额达17.9亿美元。而前年同期,该行盈利2.68亿美元。

      同日,花旗集团也发布2008年第四季度财报,当季该集团连续第五个季度亏损,亏损额达82.9亿美元。前年同期,该集团亏损98亿美元,去年全年,花旗净亏损187.2亿美元。

      就在16日,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宣布向美国银行再注资200亿美元,并为该行价值1180亿美元的资产提供担保,旨在帮助该行顺利完成对亏损累累的美林的收购。而此前,政府已向美银注资250亿美元。

      去年11月,RBS接受英国政府注资200亿英镑(合290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在因金融危机获得政府救援并被控股后,RBS新任总裁斯蒂芬·赫斯杰改变了该行的经营目标,收缩了原来的扩张业务,将其回归到本土业务,而英国政府也进一步希望RBS专注本土,为英国走出危机更尽一份力。

      瑞士政府此前也向陷入困境的瑞士银行注资52亿美元,与此同时,瑞士央行还宣布从瑞士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移除600亿美元不良资产的计划。

      政府的紧急救助突显了这些外资机构糟糕的财务状况,也因此,出售手中资产,回收流动性成为当务之急。正如建行相关人士所言,美国银行源于自身财务状况,减持建行股份酝酿已久。

      一分析人士则进一步对记者表示,以RBS为例,考虑到汇率因素、分红等,此次RBS清空中行股份,年复合收益率不超过20%,此时并不是抛售的最佳时机,因此,清空自身原因更多。

      增持股份制银行:“看空论”的尴尬

      市场多样而矛盾。悲观的看法则是,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预期的下调,或多或少也是减持甚至清空的一大原因。

      伴随着各界对2009年经济增长的悲观情绪,外界对资产质量及其盈利能力与GDP增长成正比的中国银行业也下调了预期,不止一家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2009年,中国银行业面临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就在2008年年末,瑞银证券研究机构人士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对记者表示,来年对银行股持谨慎态度,称银行息差在缩小,且受经济放缓的影响,贷款的增速从数量上来看也是在减少。与此同时,经济放缓,潜在的不良贷款出现的可能性会增加,因此,对于整个银行2009年的看法不乐观。所以在2008年12月初,瑞银证券的投资策略把银行的评级从中性调至低配。

      日前,大摩也发表报告,预期银行息差缩小、收费收入增长放缓、信贷成本上升,并将内地各银行今明两年收益预期分别下调9%和8%,内地上市银行的目标价也调低13%至34%。工商银行目标股价调低至4.86港元,建设银行股价调低至5.75港元,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股价则分别调低至3.02港元及17.19港元。

      不过,与两大国有银行面临的局面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似乎尚未体验到被减持的压力。而2008年11月,德意志银行以远高于市场逾70%的价格增持华夏银行股份,本月8日,瑞银集团增持了约541.73万股招商银行H股。可见以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处境地颇显不同。尽管,未满禁售期是股份制银行尚未面临被减持压力的一大原因,但据一接近华夏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允许,德银仍意愿进一步增持华夏银行。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由于外资机构几乎不可能获得国有银行最终控制权,所以对通过增持获得更多话语权的预期感到悲观。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周昆平则进一步表示,股份制银行规模小,花少量钱就能占大量股份,有较大的话语权。并且,尽管国有银行具有网点多的优势,但股份制银行区域特征明显,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也正是外资行想要触及的领域。

      对此现象。鲁政委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另一解释则为,国有银行盘子大,减持能获得大量资金,但股份制银行股本相对小,减持后获得的资金量少,不足以救急。而国有银行成长性不及股份制银行,也被郭田勇解释为一大原因。

      中资行“得益”引资

      国有银行股份连番遭遇减持或清空,引发各界反思几年来中国银行业开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真正得益。

      尽管对减持原因分析复杂,甚至也有指责外资行行为有见风使舵之嫌,但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一个较为一致的反应则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帮助甚大。

      16日晚间,建设银行对外公布,与美国银行2009年年度战略协助工作正式启动,31位美国银行专家抵达北京,开展对建设银行战略协助第4个年头的工作。根据战略协助年度计划,2009年双方共设立了10个协助项目和53个经验分享项目。建行还将有四批次共计40人各为期三个月的赴美跟岗培训。战略协助范围覆盖中小企业业务、风险管理、高端客户服务等方面,预计双方投入的资源将超过2008年。

      而在过去三年中,建行和美国银行共同设立完成了42个协助项目和94项经验分享与培训。双方在零售业务、公司业务、风险管理等许多领域都开展了合作。特别是在零售业务领域,得益于美银协助,建行服务于个人客户的有关网点服务流程得到了显著改进。

      一位建设银行某地分行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自己在建行工作20多年,而自美国银行进驻后,建行的变化最大。尤其借助美国银行零售业务的优势,使得建行在零售银行转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银行内部各方要求创新的意愿也更为强烈。

      另一股份制银行人士则对记者表示,自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该境外战略投资者便有一个专家项目组进驻该行,项目组的职责在于无偿推进和实施技术援助项目。

      他告诉记者,2007年他与其他高管一行5人,在合作银行近半年的考察,考察期间,除了生活费用,不菲的考察费用均由对方承担外,尤其是合作银行对他们一行全面开放,一行在合作银行内部挨个部门、处室走动,了解整个业务操作流程,通过半年的学习考察,其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也得到更高层领导的高度肯定。这种开放的考察学习,在中资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之间并非偶然。

      “如果不是战略合作,谁会给你这个机会,我们的人是看着他们怎么操作的。”周昆平说。而交行自从引入汇丰以来,他个人感觉在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借助汇丰协助,交行在风险管理,审计、流程银行建设、具体合作项目、创新等方面得益颇多,交行品牌形象也得以很快提升。

      而中国银行与RBS等4家战略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内控、财务管理与司库、战略与并购管理等40多个领域开展了87个项目的合作,中行共有20多个总行部门和主要海外机构参与了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项目,先后派出50批业务骨干对战略投资者进行访问和实地考察,总分行2500多名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接受了战略投资者的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训,合作广度和深度超出了原定的协议内容。

      在郭田勇看来,中行之所以成为第一家全国商业银行中开设私人银行的银行,便得益于RBS的帮助。

      据中行称,股改以来,中行集团税后利润年均增长32%,2004-2007年,中行上缴国家税款952亿元,超过了1992年至2003年12年间上缴税款的总和,在金融行业中位居第一。到2008年底,中行股改以来上缴国家的利税将超过2003年底国家的注资,相当于五年间“再造”了一个中行。

      郭田勇说,引进战略投资者无论在公司治理、业务流程还是产品研发等方面都给中资行都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这几年中资行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如果当初还是靠国家注入资本金,我国银行业能否有现在这样的运营及盈利能力则值得怀疑。

      1998年,为盘活步履蹒跚的国有银行,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四大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好景不长,2002年底,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加权平均)又达到了26.12%。为此,引资作为一个过渡环节,被纳入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中来,其直接目的为上市。政府寄希望于借力外资机构推进中资行改革,维护包括国有股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的长期利益。

      周昆平说,从1998年那轮银行业改革未达效果即可看出,倚靠内部力量推动中资行改革难以成行,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推动。

      据统计,股改以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明显下降。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7.9%,而到了2007年底,已经降至2.45%。2003年,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6.28%和21.24%,而到2007底,已分别下降为3.12%和2.74%。

      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得以极大提高。2007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10%、1.01%和1.15%。而这一年,汇丰控股集团的资产利润率也不过0.97%。

      鲁政委进一步认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部分目的已经达到,当初引进是为借助境外机构长久以来市场上的声誉,提高国内当时资产质量较差的银行,上市融资,与此同时,在国内机构自身的努力下,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也进一步改善了中资行的公司治理。

      不过,市场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也另有看法,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吴志峰称,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并能引进管理经验,改善治理结构,相对2003年前的中国银行业,这个目的已达到,其标志是工、中、建、交等主要银行都已完成A/H股上市。但他认为依靠战略投资者来改进银行管理并不可靠,而外资战略投资者如果找不到渐进增持甚至控股国有银行的路径,就会变为财务投资者,所以减持不奇怪,尤其是在它们遇到财务危机时。

      海通证券金融业分析师范坤祥则认为,对于中资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投资者肯定给过帮助。但战略投资者不可能无私地提供帮助,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熟悉中国市场,获得一定的收益。所以,双方的合作,不可能真正如中资行预期,因为双方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背离。

      中资行新契机来临?

      尽管有分歧,但不可否认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驻,对曾经身陷困境的中资行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几年后的中资行,能否安然应对外资行如潮涌的减持行为,则是疑问。

      当事方之一的建行高层曾在媒体见面会对建行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并称很难再找到像建行这样好的金融机构投资。而据建行称,此次美国银行减持其股份,长期机构投资者购买反应热烈,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各界对中资行的信心。

      正如郭田勇所言,外资行撤离,首先对他们来讲未必是件好事,对中资行来说也未必是坏事。

      他说,撤离有部分原因是为短期目的,但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业增长速度仍然很高,以后,再想找到比中国银行业盈利更大的银行恐怕很难。而近几年来,中资行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制度、框架,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外资撤走,产生很大影响。

      曾致力于东欧国家国有银行战略投资者最终演变为银行控股者研究的吴志峰则直言,在东欧国家,外资银行控制了70%的银行,而一国银行业如果被外资银行控制在他看来是灾难性的,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因此他认为战略投资者现在减持对中资行是好事。

      鲁政委表示,当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中国获得法人银行资格后,对中资行无所保留的技能传授就会受到制约。说到底,发展还是要靠中资行自身。也因此,他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退出,对中资行“自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目前主要商业银行已然股改完毕,但16日正式挂牌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仍然面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一大必修课。此轮中行、建行连番遭减持,以及工行可能面临高盛减持的压力,都带给农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都多了一些思量。

      因此,有分析认为招商银行未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却在股份制银行中发展势头最足,那么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一定是中资行深化改革的必然条件。但我们回不到2003年,也就无从知晓,如果缺乏始于几年前的外力推动,中资行整体境况是否能有今日的局面。

      周昆平则认为,实际上,招商银行由招商局创办,本身就具有国际视觉,理念先进,其发展模式也借鉴了台湾、香港银行的模式。而鲁政委则就招行具体业务做了进一步分析,招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成立时间较长,而在招行致力于零售业务时,却无人与之竞争,也因此,招行得到了发展的先机。

      鲁政委认为,目前海外金融机构自身情况欠佳,农行未必能找到合意的投资者。此前外界也称,农行不一定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会考虑本土机构。鲁政委说,比如保险可以入股,保险很多业务要银行分销,两者达成战略合作,可实现业务上的协调效应。

      吴志峰则认为,不能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银行改制的必要条款。第二,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的眼光要向内,不是指望靠外部压力来推进,而是要通过内部机构的制衡来推进,比如对内资企业开放,引入民族企业作为银行股东,通过股东之间利益的制衡来改善银行治理,他进一步认为国内机构应借外资行抛股的时候接盘,以形成内资股东主导的银行治理结构。

      郭田勇则说,农行以及同样有引进战略投资者可能的光大银行有一大优势,即中、建、工从境外战略投资者得益不少,农行可以借鉴,农行可少走很多弯路,发挥后发优势。他认为,引入海外对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发展优势的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自然最好,但目前海外金融机构目前形势不乐观,引入的话,可能又遭遇“贱卖”的争议,农行也会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农行可吸取其他几家银行的经验,但却又不一定引入境外投资者。

      2008年12月31日,瑞士银行清空所持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约8.08亿美元

      2009年1月2日,摩根大通减持244.6万股招商银行H股,涉资3552万港元

      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减持建设银行56亿股H股,套现约28亿美元

      2009年1月7日,李嘉诚基金会出售所持20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5.24亿美元

      2009年1月8日,瑞银集团增持了约541.73万股招商银行H股,涉资7525万元

      2009年1月8日,交通银行发表声明,汇丰强调不会减持交行股份,双方将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2009年1月14号,苏格兰皇家银行悉数出清所持108.09亿股中国银行股份,套现约24亿美元

      近期外资减持

      中资银行H股事件

      尤霏霏、张大伟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