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特别报道
  • A3:特别报道
  • A4:期货·债券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2009 1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解开连环担保链,让企业轻装上阵
    大型国有银行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似已过高
    中欧关系摆开新棋局
    请问保尔森:你的科学逻辑哪里去了
    奥巴马冻结白宫员工薪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解开连环担保链,让企业轻装上阵
    2009年01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费国平
      ⊙费国平

      

      在金融海啸下,因为连环担保,导致一些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区域经济也因此深受其害。

      在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股东非为公司利益产生的各种消费开支,被直接列入公司成本,股东使用公司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权益,直接登记在股东名下,或者公司对外投资的盈利资产直接归股东,或者低价转移给股东,亏损由公司承担或者转移给公司等现象稀松平常,因此,没有担保就不提供贷款,也就成了银行自然的选择。为了提高保证人的履约能力,要求借款人自己为自己担保,并演绎成相互之间的连环担保,遂成普遍现象。

      这种要求股东提供担保的安排,弥补了公司治理不足给债权人带来的潜在风险,却令股东的有限责任无限化,动摇了公司有限责任的根基,加之我国目前没有个人破产制度,民营企业在遇到债务危机时,企业主只好选择出逃,而企业瘫痪,银行坏账,家庭受难,社会不稳也就难以避免,危害已经在本次金融海啸中暴露无遗。

      要解开这个担保链,笔者以为,大力发展担保事业,建设征信系统,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是两个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央行征信系统提高了部分信贷资产的质量,但银行对担保的要求并没有明显降低。而限于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加上担保费收入并不能抵消担保风险,担保机构作为保证人,对被担保人的监督权力和内容,并不能发挥比银行更好监督作用,因此,除了政策性和超大型担保机构发挥的作用之外,民间担保公司无论如何发展,也只能解决部分,不能解决全部。

      银行不信任企业的根本原因,源于企业的治理现状,这一点从银行对国有企业,对外资企业比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有更高的信任可得到证明。对公司治理最积极、最有效的人中,一个是内部股东,一个是外部债权人。我国法律借鉴了美国银行的相机治理制度,而没有借鉴德国和日本那种银行可以向企业委派董事、监事,可以撤换管理层,以及参股企业的制度。由于美国直接融资市场发达,企业股权分散,加上银行贷款可以作优先债务安排,因此,美国的债权银行事后治理制度足以发挥治理作用。而我国企业,大股东或者关联股东绝对控股现象普遍,加上监事会、工会等组织不能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而银行又不能向企业委派董事、监事,以及撤换经理层,使得我国银行及时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成为难题。

      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应当尽快完善以下制度,彻底解开担保链,让企业轻装上阵,顺利渡过金融危机:

      一、尽快完善个人破产制度,保护资不抵债的个人,免受无休止追债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二、通过并购贷款,推动产业集中和重组,解开担保链,重组现有的担保,斩断多米诺骨牌效应链条,防范系统性银行坏账的发生,遏制连环担保对区域经济的破坏性作用;三、通过监管措施,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的更新,提高还贷来源的判断能力,防止连环担保在并购贷款中重演。四、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规范和适当限制连环担保,防止担保成为遏制经济发展的桎梏,区域经济成为连环担保的受害者。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副会长、国浩律师集团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