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0月底于北京举行的国际风能大会上,几位与会的外资风电企业负责人曾向上海证券报表达了对中国风电政策的不满。话音刚落,自去年11月起,一些外资巨头就开始纷纷撤出中国风电市场。而这一态势此后愈演愈烈,已形成一波罕见的外资风电“退出潮”。
专家认为,今年起国内增值税政策出现重大转型是导致外资风电企业撤退的直接原因,而追根溯源,外资风电企业的退出与国内风电政策存在软肋、市场不够成熟完善有着重要关联。
去年11月6日,金风科技公告显示,基于BP战略发生变化,管理层已决定停止其在亚洲的风电业务,导致BP无法继续就达茂项目与北京天润继续合作。不久,日本合资方原弘产也撤出了与湘电股份的合资项目。而航空动力2008年12月17日的公告显示,合作方德国诺德巴克-杜尔公司也已撤出了项目投资公司40%的股权。
这股撤退潮今年仍在延续。天奇股份1月14日一纸公告透出,英国瑞尔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无锡瑞尔竹风科技有限公司49.999995%股份已经以1元对价转让给了公司。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由政策变化所致,尤其是增值税政策今年起出现重大调整,原先对外资企业的一些优惠没有了,与企业原先的投资预期有了出入,导致他们纷纷退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解释。
此外,绵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令风电巨头资金吃紧,也促使他们下决心收缩阵线。英国新能源财经(New Energy Finance)总裁兼CEO Michael Liebreich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和其他行业一样,风电等新能源也不可避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融资方面:相关领域的项目和公司要得到银行贷款会变得更加困难,贷款审查会变得更加严格。故而,只有那些有良好的信誉,并且技术和商业模式上优于别人的企业才能获得资金的支持。
而另一方面,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外资集体“出逃”的背后其实也暴露了中国风电政策的软肋。
“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风电场开发与否大多以上网电价为标准,但很多电价都是不可行的,为什么仍要开发呢?这事实上是一个长期以来的政策问题,需要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风电企业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他表示,在中国,不少风电场都是由中国国有公司负责开发,只有在一些二类地区才看得到国际品牌。而没有国际品牌的参与,会导致中国技术水平落伍,长此以往对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