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陈安宝
2008年下半年至今,在整个商品市场,“收储”是一个关键词,也是大宗商品投资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收储的商品从大豆、玉米、稻谷、棉花、白糖等农产品,到铜、铝、锌等金属,涉及生活和生产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从国家收储文件中的描述发现,国家收储的目的非常明确。在《关于发布2008年度棉花第二批收储计划及有关要求的公告(第18号)》说,为稳定棉花市场,保护棉农利益,国家决定增加100万吨收储计划,由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公开收储。在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下达后,黑龙江省粮食局在网站上描述称,为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有效解决农民粮食销售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国家临时存储粮食力度,下达了第三批收购计划。另外,在《关于下达2008/2009榨季国产糖收储计划的通知》中称,2008/2009榨季开始以来,市场糖价低迷,制糖行业亏损企业增加,农民糖料款兑付困难。为了保护农民和制糖企业利益,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收储国产食糖80万吨。而在2009年1月24日发布的《关于提高2009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中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从今年新粮上市起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
国家一直强调的解决三农问题,如何体现?国家的农产品收储,整个方向和目的很明确,就是稳定市场,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防止农产品价格的非理性下跌,危害到我国的农业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这是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收储对相关品种价格的影响为中性偏多,因为收储主要是解决农民卖农产品的问题和保护农民利益,而非造成商品的短缺,大部分只是解决过剩问题,防止价格的连续大幅度非理性下跌。
从市场对这类消息的反应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农产品市场还是金属市场,国家的收储都对价格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但需要注意的是,收储并不意味着支持高物价,大宗商品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是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面对当前仍然没有消散的金融危机迷雾,无论是种植的农户、从事加工的产业、还是从事提炼生产的企业,都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借助国家的扶植进行产业调整,应该积极学习正确使用金融工具,积极主动地应对危机。
我们从近期国务院先后通过的几大产业振兴计划中可以看出,利用金融危机的局势进行产业升级、优化产能、最终提高行业的生存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才是国家对诸多产业进行扶持的目的。对大宗商品进行收储也是如此,一方面国家要保护各类从业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产业环境,为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投资者要正确认识收储对商品价格的短期及长期影响,不应当过分炒作收储消息。
(作者为海证期货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