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巡礼
  • B4:中小企业板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2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特别报道
    企业开工不足 农民工年后遭遇“求职难”
    新增就业人数和控制失业率将成政绩考核内容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中国中长期仍处缺工状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中国中长期仍处缺工状态
    2009年02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芳兰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

      中国中长期仍处缺工状态

      ⊙本报记者 吴芳兰

      

      农民工目前的就业困境究竟要持续到何时?劳动力供需及价格是否将出现逆转?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

      

      正处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期

      上海证券报:金融危机影响下,长三角等地出现大规模农民工就业不足的现象。从三十年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看,都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处于哪一阶段?

      赵长保:根据国际经验,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和就业份额都增加;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增加,就业份额下降;第三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和就业份额都下降。

      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1991年达到最高峰,从1992年开始,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和就业份额呈现出下降趋势。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趋势日益明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显示,1991-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39098万人,减少到32561万人,减少6537万人;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比重由59.7%下降到42.6%,下降17.1个百分点。

      其中,2002-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年均减少1077万人,是1991-2002年年平均减少数量的5.32倍;第一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年均下降1.85个百分点,是1991-2002年年平均减少幅度的2.1倍。

      这表明,从2003年起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将进入加速时期。

      

      劳动力供需2015年持平

      上海证券报:2003年起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当时用工短缺现象还逐步向内陆省份蔓延。但短短几年后,情况急转直下中国出现高达2500多万的农民工就业不足或失业的情况。中国劳动力的情况到底处于什么状态?

      赵长保:造成当时“民工荒”的主要因素,就是劳动力需求增长要快于供给的增加。从长远看,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农产业以及城市的用工需求将继续呈现出迅速扩大的趋势,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会进一步扩大。

      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造成的农民工就业不足,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形成的,我认为对整个过程应该仅起到延缓作用,因此,不应该改变中国中长期农民工短缺的判断。

      上海证券报:这一判断的出发点是什么?

      赵长保:随着用工需求的迅速上升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的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快速增加,就业稳定性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迁移的意愿日益强烈。

      此外,我们曾利用ARIMA模型,分别以10.18%、8%、6%的GDP年均增长速度,对2007-2015年等相应年份的劳动力总需求情况进行了推算。

      结果显示:在GDP增长8%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2015年会大体持平;在GDP增长6%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格局会继续维持。

      但是,在GDP增长10.18%的情况下,2015年前后就可能会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绝对差距会达到1500万人左右。届时,劳动力的供给需求格局可能会发生根本逆转。

      因此,以前的劳动力短缺和当前的农民工就业不足,都需要我们从政策层面进行认真思考。由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当前的政策应着力在扩大就业规模和改善就业环境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此基础上,也应及时对国家的中长期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免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出现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