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上市公司
  • 7:产业·高端
  • 8:广告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海外
  • A4:股民学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2 1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基金·基金投资
    热,并分歧着
    趋势正在强化
    中小盘价值股或胜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小盘价值股或胜出
    2009年02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交银成长基金经理 周炜炜
      交银成长基金经理 周炜炜

      最近一段时间,沪深两市的日换手率不断走高。很显然,进入牛年,市场的火爆超出了许多投资者的预期。而从最近的市场特征来看,投资者显然是意犹未尽,但在相对高位处,分歧也在急剧加大。

      回到基本面,前赴后继的投资者开始为市场的上涨找出更多的理由:从宏观面看似乎是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银行信贷带来的流动性非常明显,而市场似乎也完全预期了上市公司年报业绩的恶化——大多数股票在公司公布不尽如人意的业绩时,不跌反涨。但是,不可否认,负面的因素还有很多:宏观经济在反弹后可能只能回到相对较低的增速水平,而相对较长时间内低于潜在GDP增速的增长很可能会使得整体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盈利的恢复和估值的提升。如若如此,很可能,如此亢奋的市场已较充分地反映了GDP从低位反弹的预期,流动性和政策预期成为推动市场上冲的动力。

      刚刚经过了熊市洗礼的审慎的职业投资人似乎还适应不了这一火爆的市场行情。在他们看来,除了超预期的流动性外,在目前阶段似乎找不出市场继续大幅上扬的理由。

      首先,大盘指标股的上涨空间有限。在目前的点位对应了大约2.4倍左右的PB。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低的估值。除非是流动性持续地放大,同时这一批具有较强周期性的大盘股业绩能持续增长,否则市场似乎很难突破更高的估值水平。但很显然,从目前宏观经济的状况来看,这一批大盘指标股的投资回报率面临的是下降的压力,而很少有上升的可能。流动性成为短期市场能否持续上涨的关键。其次,从估值和盈利的角度来看,中小盘成长股的风险在加大。正是由于宏观的不确定性,盈利增长的预估面临很大的难度。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看到这一批成长股享受高于市场平均的市净率和市销率,而大小非减持的动作时有发生,审慎的职业投资人难免对中小盘成长股心存戒心。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的活跃度似乎还会持续。但中小市值的价值股很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中小盘成长股比较,通常这批价值股的当期盈利并不起眼,所以当期市盈率很高甚至为负,没法引起更多职业投资人的注意,但他们的PB(市净率)或PS(市销率)都较低。不显山不露水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已经看到一批低PB或低PS的股票有非常良好的表现。其实逻辑也很简单:在宏观不确定导致盈利增长可能有极大挑战的时候,买低PB(针对重资产公司)或低PS(针对轻资产公司)的股票不失为一种简单却有效的投资方法,这也可能成为一部分审慎的投资人选择的方向。这一批股票或许已反映了宏观面恶化和盈利下降的预期,一旦宏观环境有些许改善,或者盈利增长好于预期,都会支持这一批公司的上涨。凑巧的是,投资者会发现这一批股票有相当部分大股东都启动了增持计划,或是在高位参与了定向增发。在市场还在恐惧全流通后大小非的减持压力时,增量资金或许会持续流入这一批企业:我们已经看到了大股东的增持,或许我们还将看到其他产业资本的并购,而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在看到产业资本舍弃非上市公司更低市盈率的投资要求而来直接投资这一批上市公司的时候,是否会考虑摒弃唯盈利增长的束缚,先下手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