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个比喻未必贴切,但还是让我们进行一番联想。如果把股票比作是电影,那么投资者在衡量一只股票的价值时,也经常会面临上述电影评委们的两难困惑。究竟什么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最重要标准,票房价值抑或艺术水平?又究竟是什么指标能更加合理地衡量股价高低,是投资者常常留意的盈利能力,还是公司的固有资产素质呢?
就在去年欧美金融危机爆发,引发环球股市大跌之前,人们通常考核的指标还是前者,也就是市盈率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正日益倾向于使用后者,也就是市净率、股息率等,来评判股价的高低。
简单来说,投资股票等同于投资实际的公司,而公司则由一系列物质资产和知识资产所组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制造利润。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参与分享目标公司的潜在盈利增长。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市场需求迅速萎缩,令相关公司的盈利流也随之干涸。不过,公司的物质资产和知识资产却拥有与生俱来的价值,所以一旦市场情况重归正常,这些固有价值将能够重新开始生产利润。
摩根资产管理认为,由于短期内企业盈利大受影响,前景更欠缺明朗,很多机构投资者都会转向观察非盈利驱动的指标,以更好地衡量公司的固有价值。假如历史统计有其借鉴意义,那么以下数据就值得投资者留意。过去25年中,大部分股市在市净率为1.0倍时都已经达到吸引的入市水平,对于采取中长线观点而又不会半途而废的投资者来说,往往有利可图。在当前这场环球熊市中,实际上已经有部分市场甚至跌破了1.0倍市净率。
归纳来说,这其实就是与时俱进的道理。在电影方面,港产电影近年来品质下滑,票房低迷,因此影片的盈利能力自然就变成判断电影好坏的最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评委将金像奖的天平倾向于票房“救市”之作也就毫不出奇。在股市方面,既然盈利已暂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参考价值,那么投资者就应该把目前的关注重点重新放回到公司的固有价值上,去挖掘真正具有长线升值潜力的优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