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中,郭本恒的身份除了是光明乳业股份公司总裁外,还有一个身份在业内也颇有影响力:他还兼任江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而到光明乳业之前,郭本恒就是学者出身,曾担任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
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和中国知名乳制品专家,郭本恒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谈到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郭本恒表示,中国乳制品行业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积累了许多矛盾,行业调整与洗牌肯定会来,无非是方式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只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中的内部矛盾暴露出来而已。但郭本恒同时表示,中国乳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行业调整是需要的,只是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业企业来说太过惨烈一些。
中国乳业的调整迟早会来
上海证券报: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应该是很深刻。
郭本恒:是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制品行业最黑暗、最耻辱的事件。但我坚持认为,这次事件绝非偶然。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积累了许多矛盾。无论是平和的方式,还是激烈的方式,中国乳业肯定会走入调整期。
上海证券报: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郭本恒:中国乳业已矛盾重重。以奶源问题为例,中国的许多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设备与生产中的管理能力并没有比世界水平落后太多,少数企业的生产设备已属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的奶源80%以上来自散养奶农,质量无法保障。这和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事实证明,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发生在奶源问题上。
除此之外,少数企业通过大量做广告等过度营销的方式迅速扩大的市场份额,但有些企业质量管理和技术研发能力并没有随之加强,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上海证券报:就是中国乳业的奶源质量控制比较难?
郭本恒:是的。其实中国大多数乳业企业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散养奶源的质量无法保证,但中国的牛奶生产集中度有限,一下子要大幅降低散养奶源不现实。
上海证券报:那三聚氰胺事件会不会加速牛奶生产的集中度?
郭本恒:我认为会这样的。如果没有三聚氰胺事件,随着牛奶生产企业和养殖户逐步完成原始积累,8-10年内也会实现逐步实现规模养牛,但我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这种集中度会加快步伐。
乳业三巨头重新排序很正常
上海证券报:据我们了解,目前许多二线、三线的乳业企业,在央视和地方媒体加大投入,希望利用这次调整与洗牌的机会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郭本恒:我们也注意到这一点。但我个人认为,二三线的乳业企业要成长为一线企业可能性不大。因为目前的二三线乳业企业的市场规模多在10亿元左右,而一线企业都已接近百亿元,要跨过这个门槛很难。
上海证券报:最近一段时间,乳业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郭本恒:是的。这是很不幸的事。我们最近发表了《关于"共建中国和谐乳业链"的倡议书》,希望全国乳制品企业能合力促进中国乳业实现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证券报:有人说,三聚氰胺事件可能会使中国乳业前3名改变排序,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郭本恒:这有可能,也很正常。每个乳业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不排除有些企业缓不过劲来,市场份额大幅萎缩。
中国乳业市场远未到饱和期
上海证券报:有人认为,现在很多人不敢消费乳制品了,因此中国乳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
郭本恒:这只是一时的现象。我很早就说过,中国乳制品行业通过两年调整就可以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的水平。目前的市场状况证明了我的观点。
上海证券报:现在许多消费者用豆奶代替牛奶。
郭本恒:豆奶的营养和乳制品的营养是完全没法比的。牛奶特别是酸奶是人类食品中最高端的食物之一,很少有食品能像牛奶那样满足人类营养的均衡需求。这在食品营养学中早已得到了证明。
上海证券报:你对中国乳业市场的未来还是很看好的?
郭本恒:是的。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中国乳业还会快速发展。我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时间里,中国乳品的市场规模完全可能从现在的3000多万吨增长到7000-8000万吨。
上海证券报: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呢?
郭本恒:尽管中国目前的乳品已达到了3000多万吨,但这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目前美国的乳品达到了7000多万吨。中国人均消费奶制品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在发展中国家中,连印度也达到了8000万吨,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比印度高得多,我们的乳业有理由发展得比他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