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南京银行资金营运中心总经理戴娟
⊙本报记者 秦媛娜
在资金量决定话语权的银行间市场,作为一家绝对规模不算大的城商行,南京银行可以说是一个不靠“财大”而获“气粗”的典型例子。10多年在银行间市场的“摸爬滚打”让它获得了公认的知名度,它靠什么脱颖而出?我们来听听资金营运中心总经理戴娟的看法。
记者:对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您有何判断?这对债券投资有什么指导意义?
戴娟:1月份的新增贷款增速明显,这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大,也是债券市场前阶段调整的主要原因。数据出来之后,市场解读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刺激政策开始起到一定效果,但是中国经济是否真正能够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率先复苏,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分歧。
一方认为中国经济的确将走出低谷,但是另外一方则是比较悲观的,认为信贷的快速增加更多受到商业银行“早投放、早收益”想法的影响,目前只是在政策作用下出现的短暂回暖迹象,对于经济后续转好的持续性抱有怀疑。
我是持比较偏谨慎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至少从大的趋势来看,今年债券市场还是有投资机会的,只是可能更多是以震荡为主的特征,这会让投资者把握市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银行资金运用的压力也会加大。
记者:那你们将怎样更好地把握市场,保持在市场中较高的活跃度和知名度?
戴娟:判断市场,特别要重视两个方面。首先,市场的表现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物价、信贷等数据。市场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在不同阶段,我们要判断哪些信息在影响市场的过程中占了上风,市场对于这些信息是如何解读的,又怎样影响了自己的行为。
另外,还要搞清楚在不同阶段的主力机构是哪些,是银行推动型的,还是基金、保险推动型的。他们对市场信息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体现在行动上的,最终对市场影响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非常重要。
要获得这些信息,主要凭借交易员、研究员对市场信息覆盖面的扩大,通过交易数据、同业交流来获得。
记者:在资金多寡决定话语权的银行间市场,作为城市商业银行,资金规模方面虽然比证券公司等机构占据优势,但是和大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比又有明显劣势,你们是如何确定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中小型机构的长处在哪里?
戴娟:不同类型的机构要找准各自的定位。资金规模小,这既是我们的劣势,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大行拥有大量资金,可以更容易地主导市场,但是他们在想要调整策略的时候,难度就比较大。而我们船小好掉头,大机构可能还来不及调整,我们的操作早就完成了。
对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来说,他们因为可以在股市和债市跨市场投资,所以在股市投资收益高的时候,会调整策略,在债券市场不计成本地进行抛售。但银行受到政策限制,没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决定了以稳健为主的投资风格。
表面上我们中小银行是弱势群体,但事实上只要能够把握好市场的波动和节奏,同样可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顺势而为,跟在主力机构后面、随着波段去操作。
记者:但是能够准确把握市场波动和节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戴娟:的确是这样的,这时候对于市场的敏锐度、各个层面的执行力就显得特别关键。在订好了策略之后,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去完成这样的策略部署,也决定了能否成功。
记者:全国各地城商行的资金业务都在快速发展,他们的活跃度也在提高,而且可能也在模仿你们的投资风格,如何应对这种同质化的竞争?你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戴娟:这就要比谁起步更早,动作更快,对变化的判断更超前,投资操作得更精细化,要在效率、质量和管理方面比胜负,而且,团队的整体协作配合非常重要。
作为一家上市银行,我们行也是一直要求我们保持在资金业务方面的特色,至少在城商行梯队里做到一流水平。我们也是按照这个目标在一直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可能和其他市场成员比,我们更有危机感,这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
记者:过去一年里基金在债市的快速建仓和减仓,给银行等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你们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戴娟:首先,对他们的行为不必感到可怕。银行和基金确实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也有互补。我们要正面看待这种变化,并且学会去适应这种变化。
基金有他们的特点,掌握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寻找双方之间的合作机会。比如他要是有抛盘出来,我能撮合就撮合,如果认为有投资价值,也可以直接接盘。虽然制度设计决定了银行不能像基金那样实现跨市场的操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得情况向对我们有利的局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