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后,地方政府投资计划超过18亿,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纷纷出炉并陆续上马,但资金来源却一直困扰地方政府
2月19日,为期2天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在重庆落幕。在由财政部、世界银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研讨会上,“城投模式”作为政府投融资模式被寄予厚望。
同日,上海城投发布公告称,将发行为期5年、面额为30亿元人民币的中期票据。募集的资金中15亿元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有关专家指出,除2月底将启动的2000亿元地方债,“城投模式”正在成为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重要方式。
建设投资逼近财政年收入
“去年重庆市的财政收入近千亿元,但目前重庆在建和待建的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达830亿元,几乎相当于重庆市一年的财政收入。”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高发公司)董事长李祖伟在研讨会上说。
高发公司是一家政府性投资公司,重庆共有类似公司八家,分别是重庆银行、重庆水务、商社集团、四联集团、重庆建工集团、重庆国信和重庆能源集团等,俗称“八大投”,占到了目前重庆基础设施总投资额70%以上。据世行研究报告,2006年底,重庆八大投的全部总资产为1901亿元人民币,占重庆市国有资产总额的40.7%。
“随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亟待上马,未来部分集团不同程度面临着资金压力。”重庆市有关人士说。重庆市国资委资料显示,在“十一五”期间,重庆八大国有投资集团预计将完成共计3000亿左右的投资,超过重庆市三年的财政收入,投融资计划庞大。
“城投模式”肩负重任
2月18日,世界银行高级基础设施融资专家卡莫兰·罕在发言时,对“城投模式”表示了肯定,并认为在加速地方基建、实现基建市场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一模式,把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债为主的投资方式,转变为由建设性投资集团向社会融资为主的市场化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其运作模式归纳为:政府把城市资产无偿划拨给投资公司,使公司的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的贷款条件,公司根据政府建设的要求筹措资金后再将资金转借个项目法人。
重庆八大投资本金来源为国债注入、规费注入、土地注入、存量资产注入和税费返还,通过银行、债券、股市、信托等各个渠道获得融资,目前累计融资2500余亿元,目前债务余额为1800余亿元。
“今后八大投将加强对国际市场上股权私募基金利用,信投、租赁企业是资金通道,引入战略性投资。”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12月底黄奇帆曾表示,已有6大企业集团做好了上市准备,“2009年3-4月股票市场回暖后,将有望根据各个企业情况陆续在A股市场上市”。
还债时间表受关注
黄奇帆曾表示,这一模式的关键技巧是,“‘储地-融资-建设’循环,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储地-整治-出让’循环,保证投资公司自身投融资能力。”
事实上,这种主要依靠政府信誉融资,担负着为政府背债职能的政策性公司,投入市政基础建设,其回报率相对较低,其债务偿还能力一直受到怀疑。
“偿还能力的争议一直存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复兴表示,这些以政府为背景,通过公司主体去获得融资,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模式,虽然投资效益很高,但是资金效益却相对较低。而偿还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的方式,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制定偿还比例和时间表。
对于一些地方性投融资公司已经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进行直接融资,以及在偿还时间表上的问题,卡莫兰·罕表示,中国相关部门应加强信用评级等风险监测机制建设,完善“城投模式”。
830亿元
去年重庆市的财政收入近千亿元,但目前重庆在建和待建的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达830亿元,几乎相当于重庆市一年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