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2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金融·证券
    证券非现场开户死灰复燃
    国泰君安:券商受益交易额增长
    四川召开
    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会议
    为创业板预热 中小券商热情高
    关于支付2006年记账式(一期)国债利息
    有关事项的通知
    券商提醒投资者
    警惕诈骗活动
    长江证券
    上调证券业评级
    深圳高新区公司挂牌“三板”最多获奖150万
    上海期货交易所就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合约及有关规则征求意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创业板预热 中小券商热情高
    2009年02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晶
      ⊙本报记者 杨晶

      

      IPO的停滞已接近半年,在创业板即将开闸的预期下,一些券商的投行部门早已针对创业板作专门的准备。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券商姿态积极,大型券商则相对平静。

      “我们专门针对创业板做的人才扩充目前已经完成了,而且客户资源也一直有在储备。已经有企业和我们达成了初步的意向。”一家驻地在中西部地区的券商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已有的几个客户都符合上中小板的条件,但这些客户对创业板更加偏爱些。这位负责人还表示,一旦创业板正式推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成为第二批,先看看市场的反应。

      另一家中小券商的投行人士也表示,除了一些财务顾问、定向增发等工作之外,客户资源的储备和培育也是目前工作中的一大部分。据了解,这位人士所在的团队基本判断创业板的客户群与中小板的大体类似,目前也正在按中小板的条件在对客户资源进行梳理,把条件略低于中小板要求的一些企业列为创业板的潜在客户群。这位投行人士还告诉记者,考虑到IPO停滞已较长时间,如果创业板推出,为中小板储备的客户不排除优先上创业板的可能。

      另一位投行人士还告诉记者,他对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的企业也比较关注。按他的预计,三板市场中可能会有5%-10%的企业符合“流入”创业板的条件。

      相比上述中小券商对中小板与创业板“两手抓”的积极忙碌,一些大型券商的态度要平静得多。上海一家创新型券商的投行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对创业板做的准备是比较少的,“如果遇到有好的项目或许会做一下的。”另一家驻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券商的投行人士也表示,目前还主要是在“等待”,并没有什么具体针对性的准备工作。

      不同类型券商对创业板的态度何以呈现冷热差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券商投行业务定位不同是主要原因,一些中小型券商大多更倾向于将客户定位在中小企业,大型券商的优势也主要体现在央企、地方国有大型企业等大型项目上。

      在创业板上市项目的回报率很可能相对较低,这也使大型券商比较犹豫。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1%的费率计算,即便承销一笔3亿元的创业板项目,仅收获300万元的承销收入。而且承销业务前期较长时间的辅导、培训工作就花了券商很多的精力,再考虑到企业成长及回报可能存在风险的情况,一些大型券商更青睐于做一些增发、再融资的较大项目。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券商却对抢占创业板赋予战略意义。一位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说,“我们的实力本身与大型券商有不小差距,所以注定了差异化发展将是我们未来的主要出路,创业板正是这样的一个机会!市场对创新的市场势必会积极关注,这也有利于我们投行品牌的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