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负面效应的不断蔓延,2008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零收益”、“负收益”和“展期”等现象不断出现,但相比其他投资品种,逆境中的银行理财产品在总体上依然表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
日前,在“2009第一届中国财富与资产管理论坛”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发布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不考虑“基金系”QDII产品,2008年,银行理财市场零/负收益产品的比重较低,总体平均收益水平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CPI涨幅和上证指数的表现,更不乏年收益率高达30%的收益之星。
《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456款,远高于2007年的发行数量。其中,普通类理财产品占据理财产品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10%,且集中于股票、商品市场。为满足投资资金的高流动性,普通类理财产品以短期为主,期限在6个月(含)以下的短期产品占所有理财产品的比例高达63%。
《报告》的统计数据同时透露,受市场深幅调整和产品设计缺陷影响,剔除“基金系”QDII产品,2008年共有34款零/负收益到期产品。
对于零/负收益产品的成因,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主任殷剑峰表示,其中一方面在于基础资产与支付条款的错配,如部分看涨基础资产的支付条款,而其基础资产的走势却一路下滑;二是监管当局的监管缺失,如部分低风险产品募集资金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或基金等高风险投资工具。
《报告》同时预测,2009年,结构类产品的投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主要表现为行业配置多样化、热点分散化和区域多元化,以便更好地分散风险和匹配支付条款。而面对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逐步蔓延,债券、票据将会成为普通类产品投资方向的新宠,信贷类产品的主导地位逐步动摇,期权和期货等高风险产品进入普通类产品的投资视野,艺术品和实物与期权结合可能成为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主题的新亮点。
在风险控制方面,面对2008年“零收益”、“负收益”、“展期”和“巨额亏损”等“收益门事件”,止损和保本机制将是2009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主要设计方式。报告建议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普通投资者可购买保本保息型产品,而非保本型产品则适合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