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2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适时推出股指期货
    提供对冲风险工具
    原油反转可能性
    微乎其微
    现货金银价继续上涨
    成交量放大
    冶炼厂缺套保损失惨重 废铜进口骤然大降
    收储政策PK需求不振 油脂“上下两难”
    与趋势交易者为敌:聚焦反趋势交易策略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冶炼厂缺套保损失惨重 废铜进口骤然大降
    2009年0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特约撰稿 郭勇
      ⊙特约撰稿 郭勇

      

      根据海关最新的统计数据,1月份我国废杂铜的进口量为18万吨,同比下降56.2%。从2008年10月开始,中国的废杂铜进口量就不断下降,从之前每月50万吨左右的进口量下降至35万吨的水平,而2009年1月的进口量更是创出了近几年来的新低。废杂铜进口的急剧减少,直接导致了国内废杂铜资源的紧缺,冶炼厂收取的加工费大幅下降,甚至形成了废杂铜和精铜价格的倒挂。国内几乎所有的冶炼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原料供应困难的影响,未来如果原料供应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冶炼厂将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减产。

      

      铜价暴跌“后遗症”

      中国的废杂铜进口和下游加工企业在2008年10月铜价的高台跳水中损失惨重,甚至纷纷破产,这是导致废杂铜进口量急剧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09年年初对东南沿海(主要是广东的南海和清远)的有色再生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再生金属产业受到了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根据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商会的不完全统计,清远市整个再生金属产业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的损失达到30亿至45亿。影响层面非常广,波及整个产业链中进口、拆解、深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所有企业。拆解回收环节的企业及个体户,20%已经破产,50%损失超过存货市值的一半,30%损失在存货1/3市值左右。下游深加工企业一半以上已经停产,另外一半也减产50%以上。由于现有库存的亏损巨大,大部分企业和个体户停产停工,现货交易几乎全部停止。

      铜价的暴跌,不仅使得国内的废杂铜进口企业损失惨重,而且还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铜价仅在去年10月份的跌幅就超过46%,远远高于废杂铜进口企业预先支付给国外贸易商20%的保证金,因此在面对巨额亏损时大多数废杂铜进口企业选择了违约。在将亏损转移给国外废杂铜贸易商的同时,也失去了对方的信任,他们停止向中国的企业供货。即使是继续向中国出口废杂铜的贸易商,也大幅提高了贸易条件。

      根据我们从废杂铜进口企业了解到的信息,2008年10月之后国内企业进口废杂铜需要预付70%的货款,预付款比例一下提高了50%。在资金本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预付款的大幅提高加大了废杂铜进口的难度,废杂铜进口量的进一步萎缩也就不足为奇。经过10月份中国贸易商的大量违约之后,国外的废杂铜贸易商开始变得谨慎,重新筛选他们能够信任的中国贸易商。废杂铜进口渠道的重建尚需时日,废杂铜进口在短期内仍将维持在低位。

      

      冶炼厂无米下锅

      在再生金属方面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性甚至超过了矿产金属,废杂铜进口的急剧减少直接导致了国内冶炼企业原料供应的困难。从2008年10月开始,国内的铜冶炼企业就开始感觉到废杂铜的采购变得困难,进入12月之后广东的南海、清远等主要废杂铜进口加工地的货场都空空如也,一货难求。

      原料供应匮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冶炼企业的减产,特别是主要以废杂铜为原料的铜冶炼厂受到的冲击更大。据悉,山东地区以废杂铜为主要原料的部分冶炼厂已经停产,国内的其他大型冶炼厂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原料供应问题的冲击,下调了2009年的计划产量。如果原料供应问题不能解决,冶炼厂被迫减产的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企业需提高风险意识

      虽然废杂铜的进口大幅下降,但同期我国精铜的进口量却创出历史新高:2008年12月进口21万吨,2009年1月的进口估计在18万吨左右,远高于之前每月10万吨左右的进口水平。为什么精铜的进口商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亏损甚至违约?这主要归因于精铜进口商在长期的贸易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风险意识:绝大多数的精铜进口企业都会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因此在10月份铜价的暴跌过程中没有出现巨额的亏损。虽然废杂铜与期货市场的标的物精铜有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的价格联动性很强,企业仍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未来急需提高废杂铜进口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期货市场进行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