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2 2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5版:艺术财经·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5版:艺术财经·专题
    两岸艺术圈整合不可逆转
    上海、台北“一日生活圈”带来艺术市场整合新契机
    上海泓盛拍卖公司现身说法:两岸三通改变了公司营运节奏
    台湾艺术界期望借两岸整合打开国际通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两岸艺术圈整合不可逆转
    2009年0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各玩各的”展览现场
      刚刚在中国台北策划了“各搞各的”群展的大陆策展人顾振清说:“两岸直航缩短了时间,节省了资源与成本,更主要的是,使两岸之间艰苦的航空旅行变得轻松快捷。这不仅有利于艺术界人士交往的便利,也带来艺术产业的整合,比如两岸从事艺术布展与运输的公司开始联营、合资,显示了两岸三通带来的便利。我觉得两岸艺术圈的整合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大陆策展人顾振清谈两岸三通带来的影响

      ⊙本报记者 邱家和

      

      从“各玩各的”到“各搞各的”

      2月13日,顾振清刚刚在中国台北当代艺术馆策划了一个群展“各搞各的”。说到这个展览,他提到了2005年在北京零空间策划的“各玩各的”群展,当时邀请了16个(组)艺术家在16个空间中做展览,类似于个展,表现集体意志中的个性,与个体意识的觉醒的同步,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这次台北当代艺术馆的石瑞仁希望帮他做展览。而艺术馆这个老建筑是早先的一个国小,空间当年作为教室是被切割的。因此想到了“各玩各的”,但是艺术家增加到28个(组),增加的不仅是中国台湾艺术家,还包括欧美的艺术家。题目也改作“各搞各的——歧观当代”。展览主题虽然同样是针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的,但已经不是当时的玩转、逆反集体意识,而是如今的表达、发展个体意识。

      顾振清强调,展览不贴中国标签。他说,这是他2009年重要的思考——当代艺术要摆脱中国LOGO。与此相关,还有其特有的身份焦虑,地缘焦虑,意识形态焦虑,异国情调焦虑等。每个艺术家要重新回到自己,表现自己,表现个体,表现个性自由。国外艺术家搞个性自由,那是当代艺术的本源,只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却成为集体的面目。所以他在台北的展览要引入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可以冲击中国LOGO。他认为,目前,中国标签有副作用,外国人会因这个标签对作品另眼看待,怀疑后面的操作、泡沫等。

      

      两岸整合带来机会

      顾振清称,他与台湾艺术家渊源颇深,2004年曾参与每两年一次C04台湾前卫文件展,当时的主题是“身体资源与物”,他负责主体部分——公开征件展。展览在华山艺文特区(类似北京的798)举办,产生很大影响,引发了很多机会:如邀请台湾地区艺术家到上海多伦现代艺术馆做展览,其中有姚瑞中、洪东禄、叶怡俐等参加展览,参展的还有李明道(兼设计师)等。还受聘去台中的东海大学的讲学,那是继栗宪庭、刘小东后去那里讲学的第三位大陆学者,讲的是当代艺术行政于艺术策划的内容。2007年,还担任台新银行组织的艺术活动的评委。不过这次“各搞各的”,却是由顾振清个人担纲,给美术馆策划。

      他说,两岸整合给了他这些机会,其中一个原因是台湾艺术圈比较边缘,类似威尼斯双年展的台湾馆那样的连接国际的现场很少。

      

      三通后情势已变

      现在情势已变,顾振清的感受是,不管是官方与官方之间,还是民间与民间之间,对两岸的整合都比较积极。“我觉得中国台湾、大陆的艺文空间在加速互动,经验和资源互补,给我很大的空间。台北在公共艺术方面,在美术馆的基金会制度,公助、民助和企业资助美术馆的制度方面可供大陆借鉴。这些机制及其改善提升,台湾走在大陆前面,比较国际化。”因此他有一个愿景:台湾的策展人有朝一日成为大陆展览的策展人,而大陆的策展人也会成为台湾展览的策展人。

      从2005年以后,就不断有台湾艺术家、画廊登陆大陆。他表示,北京作为艺术中心的形成,就与台湾艺术圈的介入、抢滩有关,他们在大陆艺术市场的硬件建设上有突出的作用。另外,中国台湾艺术圈在走向国际时还是强调两岸的关系,很少有去日韩发展的。

      他还指出,亚洲的融合与整合不只是台湾地区同行的愿望,也是大陆艺术圈的见地,包括上海艺博会,北京的拍卖行等都这么做。当然,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把这种整合当作长期的文化建设的目标,一种是作为针对市场变化的短期商业策略。他认为,即便是在市场方面,台湾也有多年经验积累,在危机形成的动荡面前处变不惊。另一方面,台湾艺术创作并未受当代艺术2005潮涨、2008潮落的大影响,在上述边缘化的状态下仍然敬业地做当代艺术,尤其是年青艺术家的认识较好,艺术家中老中青三代的梯队也较整齐。因此,台湾有很好的艺术资源。当然,他认为台湾艺术圈也潜伏着危机,作品很少形成价值,比较孤独寂寞。因此,两岸需要资源的互补与整合,而且他相信,两岸整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