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2 2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2版:艺术财经·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2版:艺术财经·市场
    《2009胡润艺术榜》再次诠释2008当代艺术走势与缩水65.4%的中国股市相比:稳定
    站在文化道德
    废墟之上
    香港苏富比春拍巡展下周上海首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站在文化道德废墟之上
    2009年0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林梦达
      ⊙林梦达

      

      一个国家经受凄风苦雨的遭遇,时常表现为该国文化的象征遭到历史性的摧毁。近日听闻,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关闭近6年后重新开放。某媒体在报道时,使用的标题为“巨浪之后巴格达依然平静”,令闻者一下子嗅出,这个文化问题中涵盖的别样味道。

      报道描述说,带着新鲜油漆味的博物馆,开辟了一个展厅,专门展出在美伊战争中被掠去后又被归还的艺术品。紧接着又写道,经过战争洗礼,数以千计的、远古文明的艺术品,目前仍然不知所终。

      这是一种文化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平静”。有统计显示,美伊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被劫文物约15000件,被毁文物约25000件。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声明,全力追索流失文物,但大部分被劫文物,仍在国际专业文物盗窃集团或临时起意的抢劫者手中。如此情景,中国人十分熟悉。最近受到热烈关注的圆明园被劫文物,场面有几分相似,而数字更加惊人:圆明园流失文物146万件,目前归还的仅有3000件。

      事实上,2003年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伊拉克文物流向的讨论,从未停止。然而,从伊拉克流失的苏美尔楔形文字,现在只要登陆eBay就可以买到。或许,某些来自尼尼微遗址的文物,将来会现身欧美的拍卖会,像本周付拍的圆明园兽首一样,以高价被拍卖,被不合理地合法化。

      面对追索流失文物的问题,理论不过只剩下自我教育的份儿。有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国内学者指出,文物从原生地流失海外,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战争,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时期,受过相关“教育”的日本士兵,将中国文物集中起来,用轮船运往日本,其中一些文物后来陆续出现在国际文物市场上;二是欧美探险家所谓的“探险活动”,比如英法探险家发掘了两河流域大量遗址,并将大批发掘的文物运回欧洲,现存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德国柏林古代博物馆等地。又如英俄探险家,深入中国敦煌,掘走大量文物。

      如今,站在文化道德的废墟上的,不只是中国和伊拉克,埃及、希腊等国也在为战争遗留的文化问题感到困扰。其实,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学界普遍共识:一件文物,单独拿在手里,可能很值钱,但丧失了基本研究价值。因为它必须在原生地,配合特定环境和其他文物一起,才能反映出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文化特征。况且,凌驾于文物之上的,还有全人类的文化道德。

      假如,一个战争遗留的文化问题,能够不像“巨浪之后巴格达依然平静”那样,附带泛政治色彩,也不被盲目地标榜为民族主义。或许可以期待,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相关国际性法律机构,倡导重建文化道德的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