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定位的理论与实践
裴中阳 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吴晓波
尽管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曾告诉过我们,历史不会重复自己,至少不在悲剧意义上重复自己。但回顾百年世界史,回顾30年中国企业进化史,我们却经常能找到不一样的答案。甚至将之放到更广阔的时空里,对未来的悲观也时常令人焦虑。
对于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公司领域而言,过去一年的经历是很糟糕的,就在美国前总统布什宣布“这是美国经济75年来的最大危机”之前,我们还坚信这个世界会被跨国巨兽统治,我们也很难想像,一个百年老牌公司若大如斯,怎会走向毁灭,但当危机真正来临时,一切曾经坚硬的东西都脆弱到要考验我们的想像力。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而在这样本身矛盾的社会中,评价的唯一标准,便是我们是否总记得出发时的目的。
于是,便有了对战略的思考,核心就是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向哪去?尽管这看起来无比简单,但要一家公司在一分钟内说出答案,却往往很难,尤其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季,这样的质问时常直抵企业心灵深处。也因此故,蓝狮子出版由裴中阳先生写的这部讲述战略与定位的《百年基业》,主要是欲给某些一直在思考公司问题的人回归基本面的思考。
裴中阳先生不是时尚型写作的人,以往,他更多是在战略定位领域默默耕耘,而此刻摆在面前的《百年基业》也并非能确保企业达至百年事业的灵丹妙药,事实上,从来不会有一种处方能包治人间百病,对于企业而言,更重要的适应变化,战略也一样。
《百年基业》研究了众多案例,得出的某些观点并不惊天动地,却发人思考,譬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战略领域曾爆发过“多元化”和“专业化”之争,很多企业在这两者间徘徊,而裴中阳的答案是:对规模化经营企业来讲,产品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在某一细分行业做到领先而即将碰到“天花板”时,相关产业的多元化扩张必须纳入议事日程。唯有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企业,才有可能走向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连一个产业细分领域都做不好的企业,是无法实现多元化的。
这与我在现实中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我曾在拜访鲁冠球时问他:“作为企业而言,专业化有利还是多元化有优势?”这位经营万向近40年的“常青树”企业家对我说:“哪种模式好主要看适不适用于公司发展,在万向还小的时候,我们一定是专而精的,否则我们无法生存。而在万向长大的现在,我们也进行多元化发展,因为那样利润最大化。”之后老人家更提出:“多元化并非是刻意的行为,只有当我们有合适的人、充足的资金时,我们才会坚定的扩张。”表达方式不同,意义却一致。
再比如,《百年基业》提出:一家企业一定要在对内进行资源与能力分析、对外进行竞争环境研究的基础上,确认企业自身的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竞争地位,即明确“你是干什么的”、“你算老几”等问题,之后企业才能确定扩张路径、资源配置、组织设计和激励机制等,这也异常适合现在很多公司的思考。
因为研究中国公司的缘故,过去几年里我亦接触了大量公司案例,其中不乏典型性失败的故事,资金链断裂、盲目扩展、速度失控……这些导致企业死亡的元凶无不来源于对自身认识的缺乏,就像“速度”这个词语本身所传达的含义一样,一家企业在追求“速”的同时,亦需要控制“度”,而“度”就是基于认识自身边界的衡量。
今天,大规模公司倒闭的现象是一个噩耗,但对于那些已被逼上绝境的企业家而言,危机也是战略转型的最好时刻,坚持或转型并无定论,结果如何也殊难料知,但思考至少是第一步。而环顾四周,兴许我们能找到一丝安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时,美国同样发生过大规模的公司倒闭现象,但在那之后,却也产生了众多伟大的公司。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一家公司只有经历三次以上经济危机,才能变成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它却一定是一家能认识自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