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意渐浓,许多地市保险公司“一把手”却愁眉不展。困扰他们的不是保费业绩也不是投资收益,而是从第二季度开始,总公司对于分支机构的费用成本将普遍下调0.5%至1%。而以往为银保渠道“开小灶”的额外费用补贴,也将大比例减少。对于资金流一向宽裕的寿险公司来说,如此大幅度、大比例严控费用,还是头一遭。
利差益收窄
削减对分支机构的费用成本,源于寿险公司对费差益的渴望。一般来说,寿险公司收益的主要来源是:死差益(保险公司的实际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利差益(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高于预计的投资收益)和费差益(保险公司的实际运营管理费用低于预计的营运管理费用)。
“死差益对于寿险公司的利润贡献率一向很低,而沾光前几年红火的股市,利差益成了寿险公司的利润贡献大户。”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然而,受累资本市场大幅调整,在股市和债市收益率双双走低的大背景下,利差益收窄倒逼寿险商开始削减费用,急寻费差益空间。
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称,通常来说,个险渠道方面,若按新业务价值来计算,趸缴产品能产生5%的费差益,期缴产品大概在30%左右。而在银保渠道上,由于愈演愈烈的手续费之战,导致银保利润率基本为零,甚至出现了费差损现象。
大幅缩减银保补贴
于是,当务之急就是扭转当下银保渠道费差损现状。一家中型规模的中资寿险公司某省级分公司副总经理对记者说,从4月份开始,总公司对银保渠道的费用成本将从之前的5.2%下调至4.7%。在当地银保手续费(含明账、暗账)高达4.5%至5%的大背景下,这一费用严控政策,无疑将对其业务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不仅如此,另一家国有寿险巨头某省级分公司银保部经理称,该公司的银保销售费用成本在3.5%左右,在前两年投资收益好的时候,总公司都会在3.5%的基础上再加1%的额外成本补贴。而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这样的费用倾斜政策将会被调整甚至取缔。
本报记者通过对几个地市的银保市场调查后发现,为盲目追求保费规模,不少寿险公司恶性提高银保渠道手续费及销售激励费用,导致银保渠道费差损出现乃至不断扩大。为了弥补日益扩大的费差损,一些寿险公司寄希望于依靠高风险投资赚取高投资收益。然而,资本市场今非昔比。
不少寿险公司高管在近期内部会议上坦言,由于利差益空间收窄,今年必须要在费差益上做文章。人保寿险某地市分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今年总部明确要求见费差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寿险公司转型寻求费差益空间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遏制银保手续费进一步被抬高,有助于公司调整产品结构。但在对可能影响保费规模的担忧下,有业内人士质疑,出于对稳固市场份额的考虑,寿险公司在费用控制上的力度可能不会如预期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