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晓平 马婧妤
市场短期将以震荡为主
主持人:近期温总理在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股市问题我毫不隐讳,我非常关心”。温总理的坦率让许多股民心里一暖。对此您怎么理解?您认为今年A股市场的走势将如何?
华生:总理在这样一个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对资本市场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对资本市场充满信心,对大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比较薄弱,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也比较短,资本市场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是处在初级阶段,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从中长期来看,我们都非常有信心,资本市场更大规模的发展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但是,对资本市场有信心,相信它中长期会健康发展,并不意味着明天股票就会涨。
2008年,A股市场经过剧烈调整,市场的泡沫基本已经散去,市场处在底部区域。但是也要看到,在外围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前景还不太确定的情况下,A股市场开始进入底部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出现大反转,也不意味着牛市很快就要到来。
我认为,2009年不会出现像去年那样的单边下跌,今年的投资机会也会比去年多。但可能更多是一些反弹和结构性机会,市场还会有震荡。在目前情况下,股指要大幅上涨并维持在高位并不很现实。
从短期来说,投资者还是要有冷静清醒的态度,在经济情况没有根本好转之前,市场行情恐怕将以震荡为主。
推出创业板意义重大
主持人:推出创业板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您认为创业板的推出将对资本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华生:推出创业板首先是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步,从境外一些较为成功的创业板市场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门槛较低,针对的不是传统产业、行业,而是有创新能力、有爆发力的、对经济社会有引领作用的行业和企业。在创立前期,这些企业资本实力、风险承受能力都比较弱,资本市场恰好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快速做大做强的渠道。
同时,推出创业板对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这种作用可以从促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方面得以体现。创业板针对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这些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扩充资本实力,实现快速发展,创业板推出对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整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意义重大。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需注意三大问题
主持人:今年两会期间,市场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缓解限售股解禁压力等问题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您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对疏导限售股解禁压力您又有什么建议?
华生:我认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是今年资本市场制度性建设的一个热点,目前IPO处于暂停状态,在此期间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等新股恢复发行时能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安排,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扩大流通股比例;二是缩短限售股锁定期;三是完善询价机制。其中,扩大上市公司首发流通股比例,特别是大盘股的流通股比例,将有助于公司上市价格从一开始流通就比较合理。
有观点提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应该实现上市第一天股票就全流通,我认为也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去了。新股发行上市时,发起人股东所持股份都要锁定一段时间,国际惯例一般锁定3到6个月,如果新股一上市大股东就可以抛售,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护。
我国金融股表现比较稳健
主持人:近来关于金融危机“第二波”冲击的讨论很多,有人认为实体经济反过来又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影响。您认为对我们的冲击大吗?
华生:单就金融系统来说,我个人认为“机”是大于“危”的。“危”主要在人家身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体系因为次级债,金融杠杆过度放大,使得大窟窿不断地暴露出来,形成巨大冲击,对实体经济也有极大伤害。
我国的金融系统与西方国家是隔绝的,我国大量外汇储备还没有使用,货币非常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金融危机第二波如果真来了,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冲击会比较大,但对于中国来说是机会,因为中国外汇储备多、实力强,金融体系的损失也最小。
如果第二波金融危机发展得比较剧烈,对我国最主要的冲击将通过实体经济进行传导到金融体系。所以,我们的麻烦不在金融体系,最主要还是在实体经济。
主持人:那这样看来,我国资本市场对金融危机的第二波冲击就不应该太担忧了?
华生:对,这一点实际上从我国资本市场金融股的表现也能看得出来。西方股市大跌时,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股,而我国的金融股表现得比较稳健。毕竟,西方金融系统本身出现的巨大的黑洞、崩溃性的影响在我国都不存在,我国金融体系免疫力也很强。当然,不能说股票市场完全没有反应,因为世界经济危机对我们的冲击可能通过实体经济传导,而经济基本面又是决定股市走向的根本。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证券网“两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