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广告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9 3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人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世界经济有望一年后回暖
    中国经济保持长期较快增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世界经济有望一年后回暖中国经济保持长期较快增长
    2009年03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国栋
      ⊙本报记者 朱国栋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保增长保就业无疑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最热门话题。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下滑的广度、深度和时间长度将会怎样,世界经济是不是又将面临一场“大萧条”?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外双重调整的压力下,中国经济下滑到底有多厉害,中国经济能否“挺得住”?

      有悲观的观点甚至认为,随着美国股市连创12年来新低,世界金融风暴的第二波冲击即将到来,世界经济将进入全面衰退。而中国由于人口和制度变革带来的红利即将耗尽,未来中国很难实现之前30年那样的快速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不赞成“悲观论”,出生于1956年的盛松成早在1994年就已担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在中国金融界以观点独到著称,他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判断是“中性偏乐观”,他认为,世界经济有望一年后恢复,而中国经济仍能保持20-30年较快速度增长。

      

      不赞成过分悲观

      对于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与中国经济究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无论是经济领域的官员还是金融学者,观点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盛松成表示,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看法认为目前的问题很严重,即“悲观论”。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就说过,“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等于说这次危机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厉害!国内有人根据我国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用电量、铁路运输及产销率等指标的下滑,就判断中国经济下滑得非常厉害。当前政策取向应该“保命要紧”,其他问题“改日再谈”,否则就“挺不住”了。

      “国内也有一些人持很悲观的观点,如中金公司前董事总经理许小年。他不但怀疑我国的财政投资能力,更怀疑4万亿投资会‘无功而返’。”盛松成表示。

      “第二种观点则相对中立,他们认为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不可能超过‘大萧条’时期,但世界经济实现新的均衡需较长时间,”盛松成表示,持中立观点的学者与官员也不少,“如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奥巴马虽然很聪明,但美国的问题可能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强调,虽然刺激经济增长并非难事,但由于次贷危机使‘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世界经济格局需要重新平衡,而实现新的平衡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第三种看法是“偏乐观论”。盛松成表示,这种观点以易纲和黄益平为代表,“如易纲认为,目前大家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心主要来自生产法计算的GDP,但其实指标下滑与企业主动调整存货有着密切关系。黄益平同样认为,生产法计算的GDP数据夸大了我国经济的减速程度,实体经济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们也不应该低估政府支持经济增长的决心和动员资源的能力。”

      盛松成的个人判断是“中性偏乐观”。他表示,首先,本轮世界经济下滑的广度、深度和时间长度会小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预计到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就会“渐趋平稳”。其次,中国经济调整的广度、深度和时间长度会小于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经济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平稳趋好”。即使按照一些人悲观预计的有所谓“二次探底过程”,只要措施得当,则中国经济就有望步入“可持续的次高增长周期”,即增长8%、9%左右。盛松成表示,这个“可持续”是一个较长时期,可能在20-30年间。

      

      危机程度远小于“大萧条”时期

      在世界进现代史上,“大萧条”无疑是对世界经济影响最深、对未来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经济危机。无论是悲观论者还是乐观论者,纷纷拿“大萧条”时期作为这次世界金融风暴的参照系。

      “在1929年~1933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价格下降33%,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峰,工业产出下降37%,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波及到了,甚至连希特勒上台都和这次经济危机有关,因为当时的德国人相信希特勒有能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盛松成表示,而这一次的危机与“大萧条”相比,不仅在程度上无法等量齐观,而且有很多“质”的差异,因此,结局应该比“大萧条”好很多。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盛松成认为这两次危机最关键的不同是“大萧条”时期,西方世界对危机完全没有准备,而这次准备充分:“在思想上,1929年10月中旬,刚刚上任的胡佛总统还认为形势一片大好,‘流浪汉比过去什么时候吃得都好’。在理论上,当时流行的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和萨伊声称的‘供给能自己创造需求’的理论。经济学家既不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也不主张对经济运行有任何国家干预。”盛松成认为,在1929年经济危机前,无论是当局还是经济学者,普遍盲目乐观。

      “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在行动上,美国胡佛总统先是否认萧条,其后束手无策,有半年时间一动不动。特别是本应作为最后贷款人的美联储,在1931年美国流动性很困难的时候,反而快速提高了贴现率。这一做法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认为‘是美联储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这个时候大萧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盛松成认为,1929年前后美国金融当局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能力远不如现在:“在本次危机中,国家干预理念深入人心,美国在小布什时代就已行动,美联储的救援力度更是史无前例,西方世界甚至违背资本主义精神和市场主义信条,用纳税人的钱将金融机构国有化,所有这一切都与‘大萧条’有着本质区别。”

      盛松成表示,尽管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救市措施受到广泛的批评,但这些救市政策最终会产生较好效果,“那些政策绝不是有些人批评说的仅仅是照搬‘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而是有很多着眼于结构和微观的政策。本轮金融危机的特点就是有很多微观机制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如高管薪酬体制、零首付、诱惑性甚至欺骗性利率安排、过度杠杆化,等等。这一次的救助政策正是针对本轮金融危机的特点‘对症下药’的。”

      除此之外,盛松成认为,两次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和传导机制不一样,“大萧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极为严重,但目前的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有影响,但程度远小于“大萧条时期”。“‘大萧条’是货币紧缩、银行崩溃以及实体经济危机的‘复合萧条’。4年间,货币存量下降33%,流通速度下降近1/3,每年有近9%的银行倒闭。到1933年年底,倒闭的银行大约为1929年的一半。而本次危机主要还是由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和泡沫破裂引起的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和信心问题。”盛松成表示,有不少人认为,尽管这次危机不同于“大萧条”时期的复合萧条,但他们担心也许金融部门的问题只是先导,下一步可能就是‘复合萧条’。盛松成认为这种担心不会成为现实。

      “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形成负反馈是有条件的,主要条件就是货币紧缩、债务紧缩和银行崩溃。目前流动性并不缺乏,货币并不紧缩,也不存在大量银行倒闭现象,虚拟经济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债务型通缩”链条并未真正形成,因此,世界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程度将会远远小于“大萧条”期间。”盛松成表示,经济数据也证明这一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7%。虽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28日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为0.5%,仍可保持正增长。

      目前的国际环境也比“大萧条”时期有利也是盛松成乐观的理由:“1929年前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当时既有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还有相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此外还存在着‘法西斯主义’。因此,‘大萧条’发生后,各国就互相拆台、只求自保、以邻为壑,这对‘大萧条’的蔓延和持续起着推动作用。而本次危机期间,各国行动和利益都非常一致。如去年10月8日全球主要央行一致降息。当前虽然个别国家有贸易保护主义苗头,但马上招致大家一致反对。”

      

      世界经济有望在2010年复苏

      对于世界经济未来几年的走势判断,盛松成的观点是“世界经济有望在2010年复苏”。

      “考虑到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始于2008年初,同时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从2008年6月末已经开始显现,因此,可以将2008年上半年作为本轮危机的起始点,这样如果以两年为期,则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很可能就会‘渐趋平稳’。”盛松成表示,如果再考虑到危机爆发时,美国、欧洲和中国马上就采取了行动的话,那么现在保持“中性偏乐观”的态度并不为过。

      盛松成表示,最新获得的数据支撑了上述判断。从美国来看,美国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公布,美国经济先行指数继去年12月上升0.2%后,今年1月份再度上升0.4%。其中升幅最大的依次为实际货币供应量、利差、消费者预期、制造商的非国防资本品新订单以及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美国劳工部今年2月19日公布,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美国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升0.8%,扭转了去年12月份下滑1.9%的局面,且回升范围较广,涉及能源、汽车、通讯设备和医药制剂等多个领域。1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去年12月上升0.3%,为六个月来的首次上升。核心CPI上升0.2%,高于预期。以上数据缓解了人们对美国经济可能面临通缩的担忧。

      2月2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出席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听证会时表示,只要金融保持稳定,那么当前的衰退将于2009年结束,2010年将成为美国经济复苏年。盛松成认为,伯南克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的,不仅是他作为美联储主席鼓舞信心才这么说,而且是因为伯南克是研究“大萧条”的专家。“从欧洲、日本来看,美国没有问题,他们问题也不大。而且日本长期以来经济都不太好,但并没妨碍世界经济增长。从新兴经济体来看,新兴经济体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往往被过分夸大了,实际上,它们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只占GDP的20%不到。”盛松成表示,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在2010年复苏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经济仍有望持续较快增长

      盛松成对世界经济的判断不悲观,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更是比较乐观。

      盛松成表示,2008年4季度以来我国的经济调整主要还是内因在起作用,主动调整的成分更大一些。他的依据是,2003年~2007年GDP增速连续5年超过10%,2007年最终核实为13%。10%是大家测算比较公认的警戒线,因此中国经济本身就有内在调整要求。

      除此之外,无论是房地产、股市都存在内在调整动力,以房产为例,我国2007、2008年房地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日本在泡沫高涨时期平均仅为5.5%,最高一年不过8.7%。以从产业和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已到了升级换代的时候。它们也具备了从“制造业大区”向“制造业强区”转变的条件,我国同样需要它们为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升级经验。

      “这些都是内在要求,并不以外部环境是否变化、宏观调控是松是紧以及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盛松成认为,哪怕是没有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自身调整还是会来,只是时间可能会晚一些。

      对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动作,盛松成表示这些措施力度很大,“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央对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清醒的,政策反应是灵活的,宏观调控是有效的。在政策上,08年10月21日提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11月5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其后陆续提出“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最近又提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手之快、出拳之重前所未有。”种种数据表明,这些政策正在产生效果。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2008年11月份的38.8提高到12月份的41.2,今年1月份进一步上升为45.3,升幅逐步变大。其中,1月份新订单指数比上月提高7.7个百分点,升势最为显著。生产指数比上月提高6.1个百分点,这是08年9月份以来非常明显的一次上升。

      除此之外,盛松成认为,之所以看好中国经济还能在较长时期内实现较快增长,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很大、动力还在、结构向好、趋势没变。“从发展潜力来看,我国是一个处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大国,有‘大国综合优势’。即有的地区或部门具有劳动力、土地成本低的优势,有的地区或部门具有高新技术优势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不同的优势还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产业承接进行优势组合。”

      盛松成表示,东北经济在2008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就证明了这一点。2008年东北三省GDP增速均值达到13.4%,超过全国,并超过广东和长三角地区,这一点与前五年形成了对比。自2008年7月起,东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月同比增速开始高于全国、广东和长三角地区。尤其是2008年9月,东北三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0.8%,比全国、广东和长三角分别高21.5个、24.1个和10.8个百分点。

      根据盛松成提供的材料显示,中国经济目前无论是供给、需求都有转好趋势,出口形势也很难继续恶化。供给方面,中国作为大宗原材料重要进口国,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对中国是有利的。当前有企业对大宗原材料进口需求下降,但很大程度上这是企业在主动进行存货调整。央行08年12月初对35个城市393家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到今年一季度末就可以完成调整,三季度末,企业存货就会基本正常。

      需求方面,4万亿投资计划正在一一落实,而且投资方向多属于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不存在重复建设。消费方面的坏消息主要集中在汽车和高档消费品方面,一般消费品增速相对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管是实际增长率还是名义增长率,一直比较稳定。

      出口部门最为脆弱,并且给就业带来了较大影响,盛松成表示,但我国外贸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生活必需品方面,价廉物美,因此抵御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而且各项政策正在陆续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出口下降的影响。

      盛松成认为,我国目前居民、企业、政府和金融4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相当稳健,回旋余地很大。这一点很关键。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最近的测算,我国经济增长来源正在发生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在投入强劲增长的同时,生产率的贡献在上升。二是生产率提高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从主要依赖资源再分配以及开放导致的外在效率提高,日益转向人力资本、科技研发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带来的内在效率提高。“这两个重要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增长轨道。”盛松成强调。

      正因为这些理由,盛松成表示,中国经济有望比世界经济更早复苏,而且在20-30年时间内,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