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慧箴言
人物简介: 王小慧, 旅德艺术家,二十年前赴德国作为职业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写作及讲学等活动。2003年在同济大学创立 “王小慧艺术中心”,2006年创立“同济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生活在慕尼黑和上海。 近年来活跃于欧洲和中国艺术界,作品屡次获国际奖项并为许多机构及私人收藏。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出版社出版过约四十部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在中国大陆、台湾及德国出版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
⊙本报记者 杨琳
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际遇,然而艺术家的不同就在于他们能将这些磨难和经历通过心灵的转化之后变成一种永恒的主题和表达传播出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艺术”,也是为何“艺术”能如此捕捉人心的原因。
从建筑到摄影的完美转身
第一次亲眼目睹王小慧的作品还是在《胡润百富》杂志的十周年庆典上。8件金色的雕塑作品《生命果》震撼了记者,而创作者正是旅德艺术家王小慧。生活中简单的“桃”形果物经过她不同角度的切割、拼接迸发出了惊人的感染力,每一件雕塑都孕育着生命的神奇和珍贵。其实雕塑并非她惯用的艺术形式,她一直都是使用摄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愫和思想的艺术家。
对于摄影的偏爱,还要从王小慧的少年时期说起。13岁那年她就非常幸运的拥有了照相机,这在她身处的那个年代是很难有的际遇。进入大学后的王小慧,更是积极组织了摄影小组,替学校拍摄记录性的照片,由此她有了正当的理由和机会借用学校的暗房实现她的摄影爱好。1987年,她与丈夫到了德国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利用各种假期拍摄德国的各类建筑风格和城市风景。从彩色到黑白,从抽象到观念,她不停地探索着并不前卫的摄影这门艺术语言。但是,正是由于她独特的视角和看待事物的方式,让她的每件摄影作品都那么鲜活而蕴含生命的哲学。王小慧,从建筑学博士到自由摄影艺术家的转身堪称完美。
由于学习建筑的经历,从她拍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影像的捕捉和空间的处理都超越了摄影作品最难避免的平面化效果,充分发挥了她对视觉图像剪辑的天赋,画面构图因而产生某一种玄妙的美丽,所以即便她的即使摄影,往往也与人以超显示的情景感觉。
从生命的顿悟到艺术的升华
“爱情、生命、永恒”其实一直是人类生生不息讨论的主题,然而正是因为这个主题太过于泛滥,相反当下的艺术家很少有去以这样的主题去表达,甚至去创作艺术的。即使有,也似乎不足以撼人。然而,王小慧的作品却件件沁人心底,让人震撼。或许这要从王小慧那段刻苦铭心的爱情和凄美感人的人生经历说起。
1988年,同是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两外高材生王小慧和俞霖夫妇一同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4年的德国生活,虽然艰苦可让他们更加深爱彼此,且互相依赖、呵护,那种幸福很难用普通的言语去表达。然而,一切美好都因为1991年德国“清明节”那天的一场意外而破灭。残忍的车祸夺去了才华横溢、温柔善良的丈夫俞霖,王小慧虽然从生死边缘活了过来,却被这场支离破碎的痛苦给撕扯着。从她在病床上清醒过来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用摄影来倾泻着对于逝去的丈夫的爱和思念,同时也用相机记录下来了命运带给她容颜的毁损和身体的伤痛。
正如著名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陆蓉之女士所说的,王小慧的作品之所以没有匠气,之所以如此撼人心魄,不在于她是艺术家,而在于她是在用“灵魂”拍摄,用心灵生活。她的镜头捕捉到的不仅仅是具象的东西,更是对生命源本的触摸和对抗。这是一股强大的穿透力,能穿透任何冰冷的“心”。
艺术创作本身也是在与时间赛跑
2003年秋天,王小慧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花之灵、性”个展时同时推出了她的多媒体影响装置作品。这件作品是她持续十天十夜对荷花进行每小时拍摄一次后的成果。整个作品可以看到荷花在影像中从生到死,从花开到花些的反复过程。正如莲花象征生命一样,荷花也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花。王小慧通过这件作品暗示这死亡来临也孕育着新的生命。生死本身就是循环的。在王小慧的手中,美学升华到了生命的哲学。
纵观王小慧的艺术创作,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每个系列作品都与当时的生命体悟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她当时的生活和心境息息相关。例如,劫后余生的王小慧拍摄了《花殇》系列,这个系列明显透出一种象征死亡的沧桑和残败之气,而之后的《花之灵/性》系列就明显摆脱了《花殇》颓败的情愫,而是出现了一种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花之性”、“花之灵”以及“花之惑”都是王小慧与生命主题相关的创作。她说:“我拍花不是为它的美,而是为了传递我对生命问题的思考。花的生命很短暂,却蕴含着很多生命能量,开一朵花需要多少能量啊。花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绽放得这么美丽。因为花太美,而这种美丽转瞬即逝,太脆弱了,所以令我们感到十分惋惜。我拍摄花的各种阶段,由生到死包括死后再生,表达我对生命问题的思考。” 可见王小慧已经脱离了死亡的阴影,而反应了她对生命充满了期盼和热情。回到国内后,王小慧又创作了《上海女孩》和《上海花园》系列,这些作品则将王小慧带入多年未归的第二故乡——上海情节之中。这个时期的作品明显感受到了她与时下的城市生活再度融合的渴望和积极。
正是因为经历过生命即将逝去的瞬间,所以她更加珍惜生命,她是一位与生命在不断对抗,却又不断在追求永恒的,与时间赛跑的美丽女子。相信每一位见过她作品的人都会为她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