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态势,成了此次两会的重点议题。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当前有两重含义:首先是要采取准确、快速和有力的措施,迅速把宏观经济从2008年4季度出现的不利情况中扭转过来。这从国际视野来看已属不易;另一方面,更为艰巨的是,我们必须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充分汲取教训,加快推动经济转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性问题,国际与国内、业界和学界素有争论。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仅重视生产要素投入(低要素价格)而忽视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转型,但总体来看,中国经济仍在固有的“惯性”推动下沿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前行。此次“金融海啸”袭来,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如西方发达经济体那么严重,但是,发达经济体发展过程中不均衡造成的严重后果确实在警示我们:尽快推动经济转型,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的问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显得非常紧迫。
经济转型的含义十分广泛,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量变到质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要实现这样的一个转变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是“充分就业”的压力,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情况的一个微小比率变化就意味着庞大的绝对数。所以,经济转型必须充分顾及我国这一特殊的“基本面”;其次是要平衡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过度依靠投资的增长方式好比过度依靠消费的美国一样,难以持续;第三是要平衡好内需和外需,内需不振而保持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同样也会令经济体面临较大的波动风险;第四是要解决好世界工厂和商品资源相对不足,以及环境资源约束的矛盾问题。
其实,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任务虽然艰难和紧迫,但推动的过程必须统筹兼顾,才能尽量避免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作为一个发展比较不平衡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回旋余地较大,这是比较有利的条件。国家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的转移创造积极的条件。这样,中国的产业结构就能够顺利实现梯次发展,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繁荣的局面,这将继续促进中国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巩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同时,这些做法也可以着力避免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出现如美、日那样“国内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同时,国家应该继续推动收入分配的改革,加快推进社保机制和医保机制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促进消费需求。相信此次两会关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将引发重点关注。
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无疑将在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新能源、新商业模式等主题都将成为市场的关注重点。如果中国经济转型能够顺利推进,中国经济体内一定会继续涌现出一批“伟大”的企业,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