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2009 3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吁请保险公司加入青年创业流程
    有形权益股本指标提出了新课题
    英国拟推“白领失业”救助计划
    唯有锐意改革方能化“危”为“机”
    地方债分配不能实行“普惠制”
    现在A股市场头等大事是维稳
    现在要特别注意防止通缩预期扩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现在要特别注意防止通缩预期扩散
    2009年03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立坚
      不能因为未来有通胀的风险就懈怠政府救市的努力。近阶段中国政府迅猛的对策和财政货币上的大量投入,或许会从宏观层面上增加未来通胀的风险,但是,只要我们的政府能够铲除制约内需复苏的制度性障碍,降低社会保障体系运营的成本,那么,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消化会让我们迎来经济软着陆的可喜局面。

      孙立坚

      国家统计局网站昨天公布了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6%的数据。这是我国CPI六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同比下降4.5%。尽管造成中国当前物价水平连续下滑的原因主要还是起于世界经济萎缩状况还在不断恶化的局面,但从今天的这组数据中,人们还是很自然地会担心起中国价格下滑的走势是不是还会继续?今后有没有进入通缩状态的风险?现在该用何种手段来克服当前通缩的压力?

      大家都知道,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其实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已经让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可喜的复苏迹象,至少银行的信贷增长和制造业指数都在企稳回调,在全球金融危机进入流动性恐慌阶段以后,唯有中国出现了流动性开始良性运转的状况。所以,没有必要现在去过分担心通缩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毕竟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在过去30年中主要是依靠外部市场,眼下欧美经济正在走向硬着陆,确实给中国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在目前大部分经济指标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出现恶化的时候,可能会动摇我们中间一部分人的决心。如果在这个时候真的是大多数人形成了通缩的预期,也就是说,不少人会认为中国的物价体系会伴随世界价格水准下探的趋势而不断恶化,那么,在这种悲观预期的指导下,人们就会对未来自己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失去信心,而开始靠更为节约的方式来度过寒冬,这样,就会在今天最需要内需复苏的时候却让市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低迷,而企业的利润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糟糕,结果,真的会出现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收入萎缩、就业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如果产生通缩的预期,也一样会给经济复苏带来巨大的成本——收缩生产、大量裁员、债务偿还率下降,那也真的会造成经济下滑、失业严重的“通缩”后果。

      总之,当一些“利空”数据开始陆续出来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注意解决通缩预期的形成和扩散的问题。以笔者之见,要消除悲观的预期,一方面要通过专家解读分析和媒体对经济复苏的客观解读;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尽快改变经济基本面,哪怕让大众能直接感觉到中国经济正在向好的一面复苏!当前,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干预不是为了替代市场的功能,而是为了维护市场复苏的价格环境以及市场固有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

      这一点之所以在目前特别重要,是因为目前在全球金融风暴进入了流动性恐慌的恶劣局面下,欧美市场的企业、机构和个人不仅不愿意轻易放出流动性,而且正变本加厉地回收市场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宝贵的流动性,很多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因此出现了严重动荡的局面。而当市场失去了流动性,失去了正常创造财富的造血功能的时候,只有靠政府不懈地注入资金,推动投资和消费,以此来渐渐恢复泡沫经济崩溃所造成的价格严重破坏的局面。这里,当然不是只强调财政政策的唯一重要性,而是也包括政府改变市场困境所做出的一切“量”(9500亿赤字财政等)和“质”(企业融资的上市制度、大众医疗、保障性住房改革等)上的努力。要不然,在流动性恐慌阶段,仅仅期待生命垂危的市场来发挥力挽狂澜的作用简直是异想天开。只有当政府“输血”的努力换来了良好的市场价格和制度环境时,市场的“造血”功能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政府还不想退出,还在无节制地和没有必要地输血,那么,它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会产生对市场活力的负面冲击作用。

      不可否认,近阶段中国政府迅猛的对策和财政货币上的大量投入,或许会从宏观层面上增加未来通胀的风险,但是,只要我们的政府能够铲除制约内需复苏的制度性障碍,降低社会保障体系运营的成本,那么,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消化会让我们迎来经济软着陆的可喜局面。那样,通缩的压力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也能保证中国经济今天为提高未来产业的附加价值所进行的自主创新的努力能有效展开。如果现时政府政策的力度和作用不到位,或者半途而废,那么,不仅今后通缩的预期会不断加强,而且,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代价会变得越来越大。甚至连前半段的努力也会前功尽弃,那真要造成比通缩更为严重的“滞胀”状态了。

      所以,笔者的结论是,不能因为未来有通胀的风险就懈怠政府救市的努力。当然,我们期待政府能够有的放矢把钱用到刀口上,消化欧美市场萎缩给我们带来的产能过剩的压力,那样,未来通胀的可能性和调控成本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小。而且,因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可能非常有限。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