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版
  • B7:特别报道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3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人物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卫哲: 新商业模式革命的“信心绳结”
    人生就像三张财务报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生就像三张财务报表
    2009年03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韬
      ⊙本报记者 张韬

      

      卫哲被这个崇拜产业英雄的年代誉为“传奇”,他的职业生涯经常被职业咨询专家所借鉴。24岁担任万国证券管理总部副总经理;28岁担任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成为中国七大证券公司中最年轻的投行总经理;2002年,31岁,担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成为世界500强最年轻的中国总裁。

      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七大零售人物”和2005年度“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2006年11月,正式加盟阿里巴巴。

      他的每一步,身后都是无数人艳羡和惊奇的目光。

      从职业经理人到职业事业人

      《上海证券报》:在中国的职场,有人把李开复、唐骏和您都称为打工皇帝,您如何看待?

      卫哲:首先我纠正一个误区,“打工皇帝”说法的错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打工,二是皇帝,这两个都错了。第一,我来阿里巴巴不是来打工的,是和马云、其他团队一起进一步创业的合伙人,这和打工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加入阿里巴巴的那天就是告别职业经理人的那天。

      第二,还得否定是皇帝。在阿里巴巴这样的文化里面,我们是更强调团队作用。在阿里巴巴我们提倡的是合伙人文化,不仅是纯粹的职业经理人,这个身份应该叫做职业事业人。

      《上海证券报》:为何选择加盟阿里巴巴?

      卫哲:我觉得以前加在我身上的各种光环没什么值得骄傲。最年轻的五百强CEO是别人看得起你,让你做CEO。但加盟阿里巴巴,则意味着我们一起创办一个企业,不仅是五百强,而是要把它做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这个领域的第一位、第二位。而在我有生之年内,在别的行业中国企业不具备这个条件,但在互联网、在电子商务领域却完全有可能。

      另外,我还希望把以前学的所谓经商之术提升为自己的经商之道。作为职业经理有很多管理之术,却很难提升经商之道。

      《上海证券报》:所谓经商之道的“道”怎么该理解?

      卫哲:我在伦敦商学院付了18000美元学费,学了三句话,这三句全是管理之术或者叫职业经理人之道。第一句是经营者、管理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第二是,程序比权利重要;第三,当一件事情你没办法评估它的时候,你就没办法管理。

      这三句话我觉得当时是我学到的所有职业经理人之道,我也是一直这样来做的。但阿里巴巴谈的不是管理,谈的是领导力,从领导力的角度来看这三句话都有问题,阿里巴巴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金融危机到来以后,阿里巴巴做的所有事情真的是按照这个次序来做。我们先推两个产品,先解决外贸问题,再解决内贸问题;第二步,我们宣布员工大幅度加薪,员工的销售佣金大比例提高,我们还宣布招五千人;第三步,我们开始现金回购,回馈股东。

      而西方文化是股东第一,裁员、关闭工厂等等。我认为亚洲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使我们能够更早的走出危机,因为我们更关注利益相关者。

      跳槽是为补短板

      《上海证券报》:你职业经历中最惹人关注的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四次跳槽,每一次都成功着陆并且达到更高的位置。甚至有职场“跳蚤”总结出一套“卫氏跳槽学”。

      卫哲:掌握英语的好处是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当你关注一个行业的前景时,如果在中国看不清楚,可以借鉴一下这个行业在国外有多大。譬如,我从证券行业到百安居。建材超市当时在中国没有,但在国外你却可以看到大型的建材超市,我当时觉得这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总结下来,我比较注重三个新,新行业、新公司、新岗位,就是你尽可能去尝试新的领域。我不断地换工作和提高自己就是在补短板,我来阿里巴巴也是在补短板,我从投行去会计师事务所是补短板,我从投行回到零售也是在补短板。

      除了三个新,还要敢于减薪跳槽。我的建议是四十岁以前别看自己的收入,人生就像三张财务报表一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四十岁以前应该看资产负债表,资产是你会什么,负债是你不懂什么,这是四十岁以前应该做的。四十岁以后应该关注损益表,五十岁以后要看现金流量表。但很多人只看现金流量表,这叫炒卖自己的资产。我看到很多做销售的人,为了百分之二三十就跳槽,到后来没价值了,因为他除了销售很多东西都不会。

      家庭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上海证券报》:对于生活和工作,对于你哪个更重要?

      卫哲: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成功一定是平衡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成功。很多人觉得成功就是拥有大量的财富,而我觉得家庭才是我最大的财富。离开这个家庭,什么财富、成功都不能带给我快乐。

      《上海证券报》:如此繁忙的公务,怎么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卫哲:这需要追求一种平衡。我总结为大平衡、中平衡、小平衡。小平衡是每天朝九晚五;中平衡是每天可以放弃掉一些休息的时间,但一年有一两个月的休假,我以前的很多老外同事是这么选择的;大平衡是指从二十多岁毕业到退休这期间的三十年内,放弃掉小平衡、中平衡,提前退休。每个人不同情况,各有各的选择。我跟我太太说,我们走大平衡的路线。

      《上海证券报》: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退休?

      卫哲:阿里巴巴是我最后一份专职工作。其实兼职我也一直在做。我兼职就两件事,一是去商学院教书,每年教三到四次,二是担任一两家公司的非执行董事。而界定退休的标准是看我兼职的比例。专职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少,可能某一天我51%以上的时间在兼职上,49%还在专职上,那一天就可以界定为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