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2个月,从高通胀到通缩,显得那么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大多数人都认为通缩只是暂时的,主要是受到去年春节假期的高基数和去年2月份雪灾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的环比增长也支撑了这个说法。看来在资本市场通胀远比通缩可爱多了,但我们不得不强调的是目前全球前四大经济体中,欧洲去年6月出现通缩,日本在去年8月,美国是去年11月,现在是不是轮到中国?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可喜的复苏迹象。
产业振兴计划和重民生的制度改革给了我们勇气,外部市场特别是出口贸易的打击让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走一步算一步是对当前市场走势最好的判断。值得庆幸的是,市场已经预判到了这次通缩,但央行为什么不继续降低利率来对抗通缩,刺激消费来降低储蓄呢?
很简单的回答,因为零利率现在已经没有用了。如果倒退几年,可能有用,但如今全球都是零利率了,继续降息,只是意味着在未来我们会花更长的时间,多印数量不为外人所知的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及刺激信用,但效果却可能相反。
那么什么有用呢?看看我们的市场,信用产品分级明显,国字号门庭若市,民字号避而不见,信用利差越拉越大,无论货币政策把利率水平降到哪儿,由于处于信用急冻状态,都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力。当全球经济即将进入通缩周期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继续向市场注入数以亿计的人民币。
可能有人担心通胀会过度反弹,但现在明显还不是时候。最近几年我们是靠着粮食及能源创下通胀的纪录高点,说句时髦的话概括,就是结构性通胀。虽然去年央行心里清楚但行动却与意愿不一致,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央行知道,一旦经济情况不能恢复正常,投入的流动性就会消失,这种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通胀预期非常有限。如此下来,不如大量投放货币,关键需要控制的是所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