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版
  • B7:特别报道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3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10年国债大卖 预示债市进入上行期?
    铁道部16日发100亿元短融券
    做债券,宏观经济研究再强调也不为过
    通缩恰似浮云
    今日发行700亿央票
    人民币汇率或游离当前宏观经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缩恰似浮云
    2009年03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浩子
      ⊙浩子

      

      历经12个月,从高通胀到通缩,显得那么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大多数人都认为通缩只是暂时的,主要是受到去年春节假期的高基数和去年2月份雪灾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的环比增长也支撑了这个说法。看来在资本市场通胀远比通缩可爱多了,但我们不得不强调的是目前全球前四大经济体中,欧洲去年6月出现通缩,日本在去年8月,美国是去年11月,现在是不是轮到中国?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可喜的复苏迹象。

      产业振兴计划和重民生的制度改革给了我们勇气,外部市场特别是出口贸易的打击让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走一步算一步是对当前市场走势最好的判断。值得庆幸的是,市场已经预判到了这次通缩,但央行为什么不继续降低利率来对抗通缩,刺激消费来降低储蓄呢?

      很简单的回答,因为零利率现在已经没有用了。如果倒退几年,可能有用,但如今全球都是零利率了,继续降息,只是意味着在未来我们会花更长的时间,多印数量不为外人所知的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及刺激信用,但效果却可能相反。

      那么什么有用呢?看看我们的市场,信用产品分级明显,国字号门庭若市,民字号避而不见,信用利差越拉越大,无论货币政策把利率水平降到哪儿,由于处于信用急冻状态,都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力。当全球经济即将进入通缩周期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继续向市场注入数以亿计的人民币。

      可能有人担心通胀会过度反弹,但现在明显还不是时候。最近几年我们是靠着粮食及能源创下通胀的纪录高点,说句时髦的话概括,就是结构性通胀。虽然去年央行心里清楚但行动却与意愿不一致,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央行知道,一旦经济情况不能恢复正常,投入的流动性就会消失,这种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通胀预期非常有限。如此下来,不如大量投放货币,关键需要控制的是所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