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3 14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两岸同一文化根脉有望推动文物回归——专访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庄灵
    书画“全部代笔”之成品辨识
    买古玩看缘分——拣漏万历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两岸同一文化根脉有望推动文物回归——专访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庄灵
    2009年03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林子
      段泽林 摄
      人物简介

      庄灵,中国台湾著名摄影家,1938年出生于贵州,正值北京故宫文物南迁途中。其父庄严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是1934年第一批故宫南迁国宝的押运者和负责人。

      ⊙林子

      

      近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历史上首次实现高层正式互访,受到海峡两岸各方强烈关注。借展事宜的顺利敲定,8项实质性合作的成功达成,让人们对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文化交流充满期待。加上前些日子,记录片《台北故宫》在央视热播,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宫无宝”和“有宝无宫”的争论,都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那批既熟悉(因为它们不只一次出现在学生的教材中)又陌生(因为鲜有机会一睹它们的芳容)的南迁国宝上。当然,这其中不仅仅因为文物自身的珍贵价值,更因为它们身上承载的历史信息和那一段段纠葛其中的历史故事。

      南迁途中庄灵出生

      日前,记者有幸在由中国文联和海南省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采访到了当年随国宝一起南迁至台湾,如今为岛内著名摄影家的庄灵。他的父亲庄严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也是第一批故宫南迁国宝的押运者和负责人。从1934年开始,庄严就带着家眷与同仁们一起护送故宫文物南行。1938年,当这批文物迁至贵州时,庄灵出生了,随后庄灵与60余万件故宫文物一起一路南行,最后抵达宝岛台湾。而这也成为庄灵人生一段宝贵的经历,庄灵与故宫文物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有外国媒体报道,在中外文物迁移历史上,北京故宫文物南迁算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么一大批文物可以近乎完整地被运达目的地,其中的坎坷可想而知。每每谈及这些,庄灵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磨难重重,文物有灵

      中国有老话说,文物有灵。庄灵就曾听父亲庄严讲过,当南迁的故宫文物运达长沙时,被存放在了当时的湖南大学图书馆里。这些文物经过押运人员的仔细勘察后本有在那里长期存放的打算,可后来发现长沙局势不对,便决定迅速转移。谁能想到,就在刚刚文物迁走几天后,长沙遭到日军轰炸,整个图书馆被夷为平地。

      除了轰炸,在《台北故宫》的记录片中,我们还看到了因为储存条件不够理想造成的文物损失,而且记录片在描述这些情况时似乎隐藏了什么,庄灵则为我们解开了疑惑。他说,其实因为库房漏雨或存储条件不佳,文物是有一些损失,但数量很少,尤其是器物基本没受到影响,只是一些古籍善本有少许损坏。但关于这一切,其实都有详细的记录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庄灵也曾借来看过,上面记载了诸如因为守卫配枪走火,人拉车时踩空摔伤而造成的文物损失,但都一一记录在案,并没有多少悬疑。

      同一文化根脉或能推动文物回归?

      当然,与文物在一起的日子,对于庄灵而言,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当时,文物在船上是用一个个木箱摞起来的,用绳子绑牢后再覆盖一层油布,我们就睡在这些放文物的箱子上。”但最令他难忘的还是在贵州安顺与国宝度过的5年时光。庄灵说:“安顺和那里的华严洞成为我童年最早的记忆。每逢假日,父亲常会带着哥哥和我到华严洞去玩。天气好的时候,父亲和故宫同仁常会开箱,把容易受潮的字画取出来,在广场上摊开晾晒,我们就在一旁好奇地观看。”儿时的经历对庄氏兄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兄弟几人最后都成为文史领域的专家,而庄灵的夫人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研究学者。

      一讲起两岸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有一件事庄灵总是要提的,那就是父亲庄严的两个遗愿。众所周知,乾隆时期三希堂的三宝:《快雪时晴贴》、《中秋贴》和《伯远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馆。庄灵说,他的父亲就曾亲自撰文讲述《我与三希帖的一段缘》,并希望它们早日聚集在一起,在有生之年能把自己带来的这些文物带回去是父亲另一愿望。

      庄灵对此表示,在两岸关系时紧时松的微妙变化中,他们不知这两个愿望何时才能实现,但近期两岸故宫高层人士的正式互访无疑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也预感到了历史的机遇即将来临。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正如庄灵所说,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