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婷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即使和过去的半个世纪相比,也已经是沧海桑田。然而,揭开世界万千事物的表象,沿着其内在的特征,去追寻千百年前的形成原因和一路走来的发展轨迹,就是历史的乐趣和魅力,经济史的乐趣也在于此。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得这么大、这么久?为什么阿米什人的经济表现很差?……作为一位经济史学家,本书作者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揭秘和解答经济史上一系列神秘且充满隐情的问题。
本书的写作背景,要归结于作者赖建诚在任教经济史时所遇到的困扰。当今的经济学领域,以美国学界的实用主义为主导,并且大量引入了数学和统计工具。经济史作为史学性的学科,既没有数学模型,也不能用严谨的方式证明,因此受到经济学界的冷落。留学法国的赖建诚到台湾任教,由于台湾学生对国外生活背景的生疏,国外引进的教材根本不适合当时的学生学习。如何才能引发学生对经济史的兴趣,同时令学生对经济事件背景能够有更感性的体会?赖建诚的方法是,从成千上万的专家著作中,挑选出适合大众阅读的经济史实故事,并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转述。因此,可以说此书是作者20余年从事经济史研究和教学的一个结晶。
作者对故事的主题选择,首先强调的是“趣味性”。这意味着本书的目标阅读群体,指向了非经济史专业的大多数人。其中,有些主题能增加某个题材的新知识。举个例子,书中探讨了电脑键盘不按照ABCD排列的原因,QWERTY排列法的长处,在将占据所有英文词汇70%的字母放在了人类最灵活的食指和中指方便触及的位置上。不过,之后更有优势的排列法始终难以撼动其垄断地位,却是源于“路径依赖”和“滚雪球效应”。
有些主题,还能运用某项新观点来重新分析旧题材。比如,一个国家经济的闭关自守一般能撑多久?根据史料,估作者算出了美国在1807年至1809年间采取的贸易禁运政策,造成了GNP大约5%的损失。之前的学界尽管对闭关政策的危害性阐述了很多,但是对损失的程度进行量化的研究成果,却非常稀少。再比如,金本位如何成为传递大萧条的元凶?作者推断,金本位体制使得国际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将美国经济的不稳定,传导到世界各地。相比较之前流行的产业结构说和货币政策说,金本位体制说更该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最难得的一些主题,还能够改变我们对某个题材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分析为何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帮助不大?或者探讨马铃薯到底是不是吉芬商品(英国经济学家吉芬(Giffen)观察到了一种与需求定理不一致的现象,这被经济学界称为“吉芬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在这两个题材中,作者通过史实得出的结论是,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的帮助并不大,而马铃薯必须在具备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才可以成为吉芬商品。这些结论都完全不同于我们平素在传统教科书上所接触的内容。
整体而言,我倾向于将此书作为一本故事书或者史学读物来看待。大多数的经济史读物,喜欢围绕着各位“先贤”做文章。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或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人的名字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往往就不被认为是经济史。既然传统如此,并且本书中涉及的是大量的政治和文化事件,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将此书局限于经济史的学科框架之内。事实上,在18世纪的亚当·斯密将前人的工作系统化之前,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正式的”经济学。追溯历史越深,我们越会发现,很多经济问题的思想源头,显然是指向了本学科之外的范畴。在学科的变迁中,几个世纪之前,各学科的联系要比现在密切许多,学科的界限并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故事的视角,是透过现代人的镜头来观察过去。这种研究方式能引出很多前代学者难以发现的所谓“真理”。但是这也往往更容易忽略历史事件中所包含的微妙细节。现代学者毕竟是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分门别类且愈加专业化了,作者也把所有故事都归类为经济学的行列中了。但如果还原很多情节,故事中的那些问题或许还可以被挪到其他行列中去。
《西洋经济史的趣味》
赖建诚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