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3 1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金融大鳄频频报喜 海外股市连拉长阳
    救市还是改革?G20面临艰难抉择
    去年美国家庭财富缩水9%
    格林斯潘“鸣冤”是心虚的表现
    麦道夫认罪 最高将获刑150年
    关于支付2008年记账式(十八期)国债利息
    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支付2007年记账式(三期)国债利息
    有关事项的通知
    欧洲央行可能继续降息
    通用称3月份不需政府援助
    金融稳定论坛将吸纳中俄
    瑞士罕见干预汇市
    引发新一轮“货币战争”担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格林斯潘“鸣冤”是心虚的表现
    2009年03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沈思玮
      ⊙沈思玮

      

      这两天,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又在叫冤。12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格林斯潘再度辩称,“美联储不是住房泡沫祸首”,并把矛头再次指向“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

      格林斯潘为自己“鸣冤”找的借口是:“正确”解读这轮危机,事关如何对当前失效的全球金融体系进行重组。不过,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其心虚的表现。次贷危机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很大程度上而言,要归咎于被不少人奉为神明的格林斯潘先生。

      按照格老的说法,大家不应该把这场危机的根源解读为: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美国房产泡沫,后者正是当前金融混乱的核心所在。

      相反,他认为另一种解释“更为可信”,即较低的利率导致投机热的说法。格林斯潘再次引述他在2007年12月发表的观点称,长期利率全球性下滑的假定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当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了日益高效的、出口引导的市场竞争。这个变化的结果就是,中国和大量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实现了高速增长,进而导致了全球计划储蓄相对计划资本投资的过剩。这一有意识的储蓄过剩推动全球长期利率在2000年初至2005年间显著下滑。

      于是乎,格林斯潘顺此推论说,各国长期利率普遍下滑,这从统计学上解释了全球房地产资本化折算率普遍下滑并逐步趋同,从而导致全球住房价格泡沫的现象,而且这可能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事实果真如此么?当然不是。

      经济学大师斯蒂格利兹指出:次贷危机是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泡沫的调整。国际著名投资大师索罗斯则认为,次贷危机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泡沫的调整。如果这些论断成立的话,那么自1987年股灾后执掌美联储18年的格林斯潘,无疑将是次贷危机的最大责任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之下,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终结了凯恩斯主义,取而代之的里根主义奉行减税、低福利的自由资本主义政策,在1989年形成“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泛滥。

      借助于1985年广场协议(美元贬值)、上世纪90年代新经济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球资本流向美国),美国经济呈现了股市泡沫下的繁荣。

      虽然格林斯潘在1996年就提出了“非理性繁荣”的警告,但其货币政策出奇地宽容,直到1999年9月以后才逐步加息到5%的正常利率水平。一年后,美国股市泡沫破灭,经济陷入衰退。

      这本来是矫正美国经济泡沫的大好机会,但格林斯潘却通过降息强制启动美国经济增长。2003年6月,美元一年期利率降低到1%的50年新低。虽然低利率带来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带动了经济增长,却也带来了美元贬值、国际原材料价格飙升、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扩大的恶果,并直接导致美元贬值进入一个不断自我加强的恶性循环,迫使格林斯潘于2005年开始缓慢的加息过程,直至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由于格林斯潘对于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滥用,在“保持美国货币政策的弹性至关重要”的谎言中,在被一些经济学家奉为经典的“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率是美元低利率的根源”的荒谬逻辑下,美国一步一步滑向危机。

      因此,无论是国家或者个人,危机从来都是对于权力不加节制的滥用后的自然结果。对于格林斯潘而言,其对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滥用,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